“人民代表大会70周年”征文 |牢记履职初心 践行代表使命
那是1992年的暑假,作为小学毕业的学业奖励,在爸爸的陪伴下来到了北京,第一站参观的就是天安门广场,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人民大会堂,并在人民大会堂门口留下了北京之行的第一张照片。从导游的讲解中知晓,原来人民大会堂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举行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的地方,是党中央、国务院和各人民团体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随即在导游的带领下参观了人民大会堂,当时给我的感觉就是它非常的宏伟壮观、气势雄伟,特别是当置身在宽敞明亮的会议大厅中时,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油然而生。
1995年的一天傍晚,爸爸按照往常一样来接我放学。回家路上爸爸无比兴奋,一路哼着小曲。晚饭间,他兴高采烈地跟妈妈分享,说他这次选上了镇的人大代表。我问他,人大代表是什么啊?爸爸告诉我:人大代表是连接政府和人民之间的桥梁,负责将人民的意愿和需求传达给政府,同时也参与和监督政府的决策过程。而且全镇人大代表名额只有几十名,能选上寄托着人民群众的信任。在我心中一瞬间爸爸的形象高大了起来,他是我学习的榜样,也让我对人大代表这份责任、憧憬埋下了种子。
2001年工作以后,我相继担任过嘉定区第四届团代表、嘉定区第五届党代表以及第六、第七届嘉定区人大代表。代表的履职经验,让我深深感受到了身负的使命与职责。童年以及工作后的经历,让我始终将“践行代表职责,为民谋福祉”作为座右铭,指引我不断前行。
2016年时任徐行镇小庙村村书记,不但有幸被选上了嘉定区第六届人大代表,同时也是徐行镇第四届人大代表。初当人大代表,心中无比激动,但是也确实感觉到对如何当好人大代表无所适从。在区人大、镇人大的关心、指导下,多年来,我积极参加履职培训,对“人大代表是什么?”“人大代表干什么?”“人大代表怎么干?”等问题,从理论上有了清晰的认识。除了理论的学习外,家里那位老代表也是我指导老师,闲暇之余向老代表求教,与老代表探讨一些时下热门的群众热点难点问题,也成了增进父女感情的一种新方式。
勤走访,搭起代表与群众的连心桥。我是人民选出来的,要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要真正地了解民意、体察民情,只有沉下去、走进去才能收集真情实意。在小庙村任职期间,每年安排至少1次走访所有村民组,每个村民组走访不少于10户村民,这不但是我作为村党总支书记的工作职责也是作为人大代表的使命召唤。在镇城建中心任职期间,围绕农村基础设施管理和养护;农村环境卫生也经常下基层走访选民;在规建办任职期间,围绕乡村振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建房等工作积极走访村民户;现在在镇经发办工作,虽然更多的是走访在地企业,同样需要认真倾听企业的需求,为企业、为镇域经济发展代言。把走访和倾听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问题的收集,这些都是群众的所期与所盼,是履好职、尽好责的第一步。
善思考,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一千个读者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见不同的人在解决问题时会有不同的看法。面对群众和企业提出的问题,怎么推动解决是摆在面前比较棘手的问题。首先,做到意见统一,通过召开座谈会,让老百姓一起出主意,寻求一个较为认同的处置方式;其次,通过走出去,参观学习其他兄弟单位好的做法;通过请进来,专家把脉结合实际研究解决办法。最后,要借势借力,联合多部门最终确定解决问题的办法。
抓落实,做到事事有回应。履职成功与否关键要看能不能实实在在帮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之前遇到老百姓提出的农村危桥问题,通过镇代表建议的提出,在镇级层面上促成危桥专项整治工作。2019年全镇19座农村危桥得到了重建,守护百姓安全出行;嘉行公路是我镇连接华亭镇的主干道,同时也是嘉定区北部一条重要的南北向干道,车流量较大,道路破损严重,通过多次实地走访,听取民意,2023年1月向区七届人大三次会议提出代表建议,同年5月被区交通委采纳,已经制定品质提升改造方案,将逐步推行,为群众营造安全、畅通、有序的道路通行环境。2024年年初,在走访企业过程中,企业反映道路周边僵尸车较多,影响企业职工停车。于是协调镇城建中心、派出所、城市综合执法队联合开展僵尸车整治行动,快速地解决了僵尸车违规停放的问题。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作为一名基层人大代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地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多渠道地倾听民声,履行好代表的职责,助推问题的解决,为嘉定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代表力量。
(嘉定区七届人大代表、徐行镇城市建设管理事务中心主任兼房屋管理所所长 李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