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区“众创空间”建设推进情况 的调研报告
嘉定区人大常委会财政经济工作委员会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众创空间是顺应网络时代创新创业特点和需求,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构建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的统称。众创空间旨在通过在创业者、从业者、投资人、科研机构等主体间搭建一个合作交流平台,聚合社会各类资源,激发亿万群众创造活力,培育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各类青年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带动扩大就业,打造经济发展新的“发动机”,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更好地促进全区众创空间建设工作,营造我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根据区人大常委会2016年度工作要点的安排,今年区人大常委会将本区众创空间建设情况列入了常委会审议议题。为此,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了专项监督调研工作组,自2月起,对我区众创空间发展情况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专项调研。调研工作组先后通过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听取来自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各镇和部分企业的情况介绍以及意见建议,实地查看了部分众创空间的发展情况,并赴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上城区等地开展学习考察。调研期间,区人大、区政府领导对此工作高度重视, 3月17日,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许谋赛,区委常委、副区长沈华棣,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德祺专程到嘉定工业区、菊园新区与嘉定新城(马陆镇)调研科技企业发展情况,先后实地考察了京东“亚洲一号”仓储物流基地、菊园物联网、慧感科技、奈申(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青客培训中心等众创空间相关企业,认真倾听企业心声,了解企业发展需求,以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创新创业。通过一系列的调研,对我区众创空间发展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及今后发展思路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区政府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建设上海科创中心市郊唯一重要承载区为契机,积极落实国务院、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要求,强化组织机构,工作机制不断健全;注重发挥优势,规划布局不断完善;营造生态环境,创新活力不断激发,众创空间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本区众创空间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领导高度重视,健全工作机制
区政府根据国务院、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以及区委的决策,围绕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在规划布局、政策举措、实施细则等三个环节加紧研究制定“1+21+X”的推进机制,出台了《嘉定区关于发展众创空间促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方案(试行)》、《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嘉定区开展创业型城区创建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等一系列促进众创空间发展的意见方案,加强政策的落实,研究拟定众创空间备案奖励、退出机制等相关的操作细则。加强组织建设,建立了嘉定区众创空间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嘉定区创业型城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嘉定众创空间联盟,为全区众创空间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加强部门协调,整合科委、经委、人社局、市场监管局等部门与创新创业服务的相关职能,筹建嘉定科创大厦,强化工作合力。优化窗口工作流程,建立了“创新创业服务专窗”,提高行政审批的工作效率,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二)发挥自身优势,打造嘉定特色众创空间
区政府认真研究,整合多方资源,加强全区众创空间发展规划,确定了到2017年底,本区将建成众创空间40所,孵化的面积达到30万平方米,在孵的企业不少于2000家。围绕“一区、两圈、三线”,加快众创空间的规划工作,以嘉定新城宜业宜居特色功能区为重点,借助商务楼宇汇聚及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功能配套优势,形成众创空间集聚区。聚焦集成电路及物联网、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智能化等重点产业,依托上海物联网中心、同济科技园,打造众创空间集聚圈。发挥轨道交通便捷优势,围绕轨道交通11号线、13号线及筹建中的14号线,建设众创空间新干线,围绕产业布局、科研院所以及城市交通等要素形成了立体发展的众创空间布局。截至目前,我区已建有经备案的众创空间27家,可为创客提供的创业发展面积20万平方米。其中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5家,1家即将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包含了政府主导型、产业基地型、院所依托型、天使投资型、综合创业型等多种模式。科技企业孵化器中,政府主导的10家,较好地解决了创业企业“落地播种”的问题;政府与民营资本联姻的3家,有效实现了创业企业“优质种子”遴选机制;民营资本独立运营的2家,大大提高了创业企业“种子发芽”生长效率。
(三)加大扶持力度,推动众创空间发展
区政府积极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吸引创新企业和人才集聚。加大嘉定创投基金和天使基金投入,成立了1亿元的天使基金来投资创业企业。与此同时,通过区镇两级12亿元的政府引导基金,撬动吸引了1000多家基金公司和投资机构参与投资,管理资金达到了1000多亿元,不断扩大众创空间发展规模。加强政策引导,推出了18条产业政策和一系列的人才优惠政策,今后3年还将斥资3亿元吸引1000名左右的创业创新人才,在资金和人才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撑,为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生活配套服务。另外,对经备案的众创空间给予一次性扶持奖励,为创业者提供一定期限的零成本集中办公工位和低于市场价的办公场所、免费的“互联网+”创业网络服务、创业辅导和融资服务,扩大创业人员租房补贴政策受益面,实施“嘉定创业321”住房保障计划。通过各项政策的落实,解决创新企业和人才的后顾之忧,不断吸引优秀企业和人才来嘉定创业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众创空间规划布局还存在薄弱环节
由于众创空间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各方对众创空间概念及价值的认识还不够统一。因此,各镇在发展本地区众创空间的过程中,往往以眼前利益为重,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各镇的经济小区和部分园区在转型过程中,面对长期以来存在的产业与自身孵化培育初创企业并重的权重比失衡,注册型企业较多,服务重心注重产税企业,孵化培育工作较弱等情况还缺乏足够的应对措施。镇级政府在建设众创空间过程中,与当地产业定位、地域优势结合不够紧密,在产业定位上存在同质化竞争,存在一定程度的资源损耗。
(二)众创空间相关政策还不够细化
虽然目前区政府已经制定了众创空间发展的相关指导意见,但是相关的措施仍有待细化完善。政策的覆盖还不够全面,目前的政策偏向于成熟型企业,对初创期企业的扶持仍存在盲区。在人才政策方面,对创业人员的界定还不够具体、细化,操作性不够强,对于初创人才和草根人才,无法对号入座,导致在吸引创新创业人才时缺乏有效抓手。
(三)众创空间发展自身能动性不强
现有众创空间物理空间大部分均为国资或集体资产,对资产的管理有着较为严格的规定,缺乏灵活的市场机制,如对房租的减免期限为6个月,对于创新创业活动来说,创业者无法在此期限内实现创业到初创企业到产业的整个创新链的构建。众创空间运营主体专业化、市场化程度比例还不够高。同时目前我区的众创空间发展中政府投入的比例相对较大,而吸引社会资本投入还不够,杠杆效应不明显。
(四)众创空间创新创业服务能级不高
众创空间的概念外延与孵化器略有重叠,前者应比后者范围更大。它的核心价值不在于办公场地的提供,而是在于其提供的辅助创新创业的服务。目前我区对众创空间企业的服务主要是以提供场地、网络、工商注册、财务管理、创业辅导等基础性服务为主,而对于创业发展中的融资对接、技术合作和商业拓展等高层次全方位的服务还有所欠缺,众创空间发展的持续性和扩张性有待加强。
三、意见和建议
(一)统一思想认识,完善众创空间规划布局
要加大对众创空间建设工作的重视力度,明确专门的领导机构、牵头服务部门,对全区的众创空间提供统一的概念界定、政策对接、建设指导。在发展思路上,要坚持理念先行,立足实际,遵循市场导向,加强对全区众创空间各园区孵化效益的数据研究,准确把握全区产业发展动向,确保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结合嘉定区位特点,将众创空间规划与全区“十三五”规划紧密结合,与科创中心承载区建设紧密结合。可以从南部培育初创,逐步成长壮大后,梯度向嘉定中部及北部转移,形成嘉定科创中心梯度承载区,即南部为“众创引导区”、中部为“众创核心区”、北部为“众创拓展区”,聚焦汽车、生物、新能源、电子商务等优势产业,形成以重点企业为头雁的雁阵行列,建成完整的众创生态产业链。
(二)细化有关政策,确保众创空间健康发展
要认真梳理现有政策,不断完善相关工作措施,按照区委五届八次全会上通过的《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和《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的实施意见》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分工,抓细化、抓落实。要进一步强化对众创空间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完善政策的覆盖面,对扶持对象和范围要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对扶持的重点要加强研究论证。要加大对初创期企业的政策倾斜,在政策导向上要克服对成熟型企业的过度依赖,更好地呵护资质优秀的初创期创业团队和企业。建议参照先进地区的政策措施,出台更为系统、更为全面的扶持政策,使政策贯穿于众创空间建设的各个环节。对于政策实施中遇到的瓶颈和困难,如众创空间企业在工商注册时由于场所空间限制,门牌号无法登记等问题,区政府要积极与上级部门沟通,研究对策。在人才政策方面,区政府要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加强沟通,使政策更符合创业者的需求,不断增强政策对人才的吸引力。
(三)完善工作机制,激发众创空间自身创新活力
要发挥众创空间联席会议制度及嘉定区创业型城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强化统筹协调的力度,聚焦政策,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发挥政策的叠加效应。要统一众创空间相关政策的口径,避免多头发文,多头管理,影响政策的执行力。要加强对各镇的指导,调动区镇两个积极性,形成上下联动发展。尤其要加强对各镇众创空间发展的分类化指导,鼓励创新创业企业实施差异化竞争,形成具有各自地域特色的规模化的众创空间。同时要把握好众创空间的发展方向,避免将众创空间发展成为传统意义的“私营城”、“经济小区”。要充分整合资源,利用传统的孵化器、科创园区等创新创业服务机构,优化、完善众创空间运营机制和业务模式。经济小区和园区的转型要强化产业定位、市场化运作、创业与投资结合,防止盲目转型或一哄而上。可以借鉴杭州市余杭区 “梦想小镇”的经验和做法,盘活存量资源,推动本土企业在转型升级中利用原有存量楼宇资产来建设众创空间,并探索尝试政府投入由直接变间接、无偿变有偿、分配变竞争、事后变事前,使政府办园变企业办园、综合园区变专业园区、房东收益变股东收益、量的扩张变质的提升、税源培育变创新主体培育。
(四)提升服务能级,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环境
区政府要进一步提升众创空间的服务能级。要坚持开放包容,鼓励多元发展,发挥本区高校多、科研院所多的优势,引导帮助创新创业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对接,鼓励高校、企业、基金、团体、个人等多种主体参与,为众创空间建设搭建好产学研合作平台。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利用政府引导基金平台,吸引社会民间资本投入,进一步推动众创空间的市场化运作。可以借鉴杭州市上城区“基金小镇”的经验和做法,通过在各类基金公司和创新创业企业之间搭建金融融资平台,有效促进产业与资本的进一步融合。要积极倡导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树立崇尚创新创业的价值导向,大力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创客文化。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青年创业大赛、网商创业赛等活动,引导更多人投身创新创业大潮。要为创业者搭建好平台,将创业政策、天使基金、孵化平台、中介机构、社交空间、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创业文化、生活配套形成一个有效的创业链,着力营造适合创业者需求的创业环境。
以上报告,供常委会会议审议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