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常委会工作 >> 监督工作 >> 内容

关于本区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建设与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

2018-06-04 点击数:

——2018年5月31日在上海市嘉定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上

嘉定区教育局局长  姚伟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受区政府委托,向区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作关于本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工作情况的报告。区人大一直关心教育发展,多次听取教育专题工作汇报,深入基层学校开展工作调研,为嘉定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按照“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要求,基于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和现代化新型城市发展战略,完善教育投入和资源配置机制,探索教育综合改革实践,贯彻落实《促进本市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实施意见》,落实五项标准,努力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现就本区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工作报告如下:

一、本区义务教育基本情况

近年来,本区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数量逐年递增,为满足入学需求,区委、区府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通过新建学校、引进优质资源、辐射本土品牌等方式,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努力实现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至2017年末,全区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76所(其中,公办小学30所、民办随迁小学13所、公办初中18所、公办完中1所、公办九年一贯制9所、民办8所、特殊教育2所)。全区初中和小学毛入学率均为100%。全区公办义务教育阶段教职工总数为4840人,专任教师4367人,师生比全部达标。其中,硕士研究生学历占15%,本科学历占82%。中学高级职称占专技人员总数11%,中级职称占专技人员总数48%。全区义务教育阶段有特级教师4人、特级校长3人,区学科带头人9人,区骨干教师140人,区学科新星32人,双名工作室9个。

目前,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有室内体育馆37个、室内游泳池3个、学生剧场27个、创新实验室39个、公共安全教育共享场所21个、图书馆提升改建25个。配有交互式电子白板或交互式触摸电视教室1924间,配备教师移动终端设备4846台,实现57所学校无线网络建设全覆盖。

二、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工作推进情况

(一)明确责任主体,教育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围绕教育综合改革要求,合理制定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推进方案,统筹规划,重点保障。

一是动态调整生均标准,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在市财政规定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基础上,遵循持续增长原则,制定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见表一),根据学校办学规模(学生数)确定调整系数,对规模较小学校给予经费补贴,建立民办教育扶持长效机制,按照公办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对民办中小学校进行扶持。三年来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小学阶段增幅分别为22.73%、11.11%、6.67%,初中阶段增幅分别为20.83%、10.34%、6.25%。

表一:2015-2017年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变化情况表(金额单位:元)

 

二是设立专项经费,有力保障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创新实验室、图书馆、小剧场、体育馆、游泳池、安全体验中心等专用场所建设,2016年投入经费3111.82万元,完成项目46个;2017年投入经费5992.43万元,完成项目66个(小剧场15个,创新实验室19个,图书馆15个,安全教育共享场所17个),两年完成率均达到100%。针对市教委重点扶持项目,区政府同步安排配套经费, 2017年委托管理项目1072万元、合作办学项目696万、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安排390万元。

(二)科学高效配置,教育服务品质不断提升

深化品质教育服务理念,着力寻找教育发展生长点,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能力。

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一方面,布局呈现区域均衡和梯度,如安全教育共享场所分为“安全体验教室、安全体验馆、安全体验中心”三个梯度,12个街镇布局分“安全体验教室和安全体验馆”两个梯度;另一方面,努力满足学区和集团共建需要,比如,迎园教育集团4所学校,共建人文空间实验室课程群,建设“人文空间、艺术空间、历史人文、创智空间”4个创新实验室,初步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共享。启良中学公共安全教育中心,面向全区学校开放。

二是提高标准,规范流程。制定《嘉定区中小学、幼儿园开办设备配备标准》,建立绩效前评价机制,初步形成较为成熟的前评价工作流程、项目可行性评价体系、内部审核与外部绩效联动的工作模式;建立装备专业管理人员的管理长效机制,每年至少组织两次装备专业人员相关培训,提高专业性。新开办中小学校装备配备标准比市标准提高了30%,让本区新开办学校能站在更高起点上走好第一步。

三是创新应用,做实信息化。一方面,逐层完善信息化管理制度,在制定采购办法、招标管理规定、审批流程规定等制度基础上,区教育局和区科委共同制定信息化建设相关标准,建立申诉机制,完善配套评估与考核,有效控制信息化项目廉政风险,确保项目实施优质安全。基于此,出台区教育系统信息安全管理人员职责、网站管理办法、应急预案等文件,学校制定相应配套制度,进行学校网站集群建设,提升公共服务品质。另一方面,创新应用模式。制定《嘉定区中小学(幼儿园)数字素养学校建设等级标准》,评定数字素养学校53所,数字素养学校建设逐级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逐步应用,比如“嘉学院”互联网+研训教学习平台、学生成长档案系统、中小学教学质量管理系统、教育资源库、资源有效性筛选系统等,实现数据交互、信息共享和事务协同。

(三)构建有效机制,教师队伍建设不断优化

坚持人才强教战略,全区各校教师配置、优质教师比例、教师培训和绩效工资增长等均达到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建设相关标准,注重教师分层培养,形成教师成长阶梯。

一是严把教师进口关,建立和完善择优录取的竞争机制。支持本区乡村学校引进紧缺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区人社局和教育局共同实施《嘉定区教师招聘工作破格人员遴选方案(试行)》,对于部分急需学科、特殊学科的紧缺优秀人才,或在某些教育领域有突出成绩的人员,通过学校初选提出申请、专家评审面试考核、综合评价遴选等程序确定招聘与否。

二是实施人才柔性流动,发挥优秀教师辐射和引领作用。结合区域教改项目,引导鼓励各校推进人才柔性流动政策,聘请市区各级各类、各行各业专家到学校任教、兼职,带教青年教师,深化学校课程建设,让校外专家服务学校发展。三年来,本区义务教育共实施120个项目,投入经费909.03万元,让“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成为教育人才引进新方向。

三是加大政策倾斜,吸引和稳定优秀教师队伍。进一步完善优秀人才相关政策,吸引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三年来,义务教育阶段共有5名教师获得区优秀人才住房配售,15名教师获得区优秀人才购房补贴,105名教师获得区优秀人才专项租房补贴。区教育局、人社局、财政局制定《关于区教育系统优秀教师人才奖的实施意见》,至今义务教育阶段共有995人次获得区优秀教师人才奖奖励,经费共计848.8万元。同时,本区实施北部地区义务学校的教师津贴,教职工补贴每人每年2000元,镇骨干教师津贴每人每年3600元。

(四)辐射优质资源,教育内涵发展不断深化

以“文化铸魂,科技提升”为特色,科学绘制教育综合改革施工路线图,扩大优质资源辐射面,满足百姓合理需求。

一是与多元合作办学,优化设点布局。围绕“一核五区”城市发展规划,与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世外教育集团、中科院上海分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先后引进高端教育品牌学校13所,初步实现优质资源多点布局、学校高位发展。华二初级中学、上外嘉定外国语学校、同济大学附属小学及中学、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双语学校等优质品牌,赢得社会认可。

二是建构“两圈四区”,扩大辐射效应。制定《嘉定区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推进实施方案》,建构“两圈四区”办学格局,即两大教育圈——中科优质教育圈(中科·嘉一教育集团和中科·实验教育集团)、新城核心教育圈(迎园、新城和疁城教育集团),四个学区——南翔、江桥、南苑和安亭,已经覆盖全区88%以上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初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三是加强新优质建设,促进持续提升。制定《嘉定区“新优质学校”项目区域推进实施意见》,建立新优质学校项目集群式发展的推广机制,成立8个新优质联盟,围绕“学与教的变革、学校课程建设、教师发展与学校领导、管理与文化发展”办学四大核心问题开展合作研究,促进学校在优质引领和自我改进过程中不断发展。

四是加强品质课程建构,促进内涵发展。建构“创客教育与STEAM课程”“乡土教育与田园课程”“民俗教育与本地文化课程”“审美教育与艺术特色课程群”“学区化与集团化办学课程”“智慧课堂与数字素养课程”六大板块课程群,借助品质课程联盟,促进学校内涵提升,满足区域协调发展。

三、存在的难点问题

一是教育资源供需矛盾还较为突出。当前,嘉定教育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但对优质学校的入学需求仍未降温,部分地区依然存在“入校难”问题。其成因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市中心区导入人口增长和二孩政策,随迁子女和新增人口入学任务更加艰巨;二是公建配套设施建设滞后于房地产开发,大型居住社区配套教育设施的建设滞后于住宅建设进程。

二是信息化与教育融合度还有待于提高。全球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促使教育资源需要最大程度的整合,形成更为开放的教育平台。但是,课堂转型在学校推进的实效还没有充分显现,教学所需的物理空间、资源空间和社交空间还不能完全整合在一起;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和驾驭还不成熟;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比如教育信息网宽带、教师移动终端配置、图书馆信息化等。

三是优秀教师梯队建设尚需强化。一方面,新开办学校对优秀教师需求加大。2014-2017年,本区新开办中小学校22所(含民办),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师资需求急剧上升,新学校尤其缺乏名特优教师的引领。另一方面,嘉定地处市郊,对中心城区或外省市名特优教师的吸引力不大,优秀人才流失。

四、下阶段努力方向

深层聚焦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工作核心领域和关键环节,以“四个聚焦”加快现代化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教育均衡、多样、优质发展,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

(一)聚焦体制机制,促进常态创新

健全“区政府-各委办局-基层学校”层层落实机制,在学校建设标准、选址与周边地块、腾地拆迁和资金等方面统筹考虑,加快推进项目建设进程。会同区发改委、建管委、财政局、规土局、房管局、土地储备中心、各街镇共同编制教育设施空间布局规划,明确“保基本”项目推进计划和优质教育资源布点。同时,把街镇及相关职能部门履职情况纳入区政府考核指标体系中,加大考核力度,促进教育基本建设任务能够及时、高效、高质量完成;建立使用单位提前介入机制,为学校顺利开办节约时间和经费。

(二)聚焦“互联网+”,促进配置应用

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学校“数智化”。信息技术真正实现助力教与学并突破时空限制,使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变得更为快捷方便。满足教师移动设备高端需求,建设嘉定教育云服务平台,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实时共享,集中统一提供“随时、随地、随需”教育云服务;利用大数据分析,发现教育管理、教育教学问题,改进教育管理和教师教学方式,提高教育质量。同时,以移动APP为前端应用,对行政和业务管理流程进行优化和再造,提升多人多部门协同工作效率,优化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教育治理架构,推动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聚焦教师发展,促进结构优化

统筹人口结构变化与教师队伍建设之间协调发展,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开展教师招聘改革试点,深入探索“一校一策”教师招聘改革,吸引优秀人才选择当老师;以项目需求方式优化教师培训工作,完善优秀教师梯队建设,让更多的教师成长为好老师;以学区、集团为平台,完善教师交流制度,着力解决教师队伍学科、学段、年龄、性别等结构矛盾,以质量与效益双重目标,合理有效配置教师资源,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师资差距。

(四)聚焦品牌发展,促进教育优质

强化现有发展优势,推进教育共同体协作共建。加强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高端品牌的战略合作,打造优质教育品牌。深化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加强紧密型内涵建设,在学校管理、课程开发、师资流动、绩效评估等方面,推动“叠加”到“迭代”的转变。推动新优质项目学校组团式联盟发展,以组团式发展提升学校自我更新能力,促进学校办学水平更显优质,不断增强品牌辐射力。

区政府及区教育主管部门,将在区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协调各部门,上下齐动、多方联动、不懈推动,加大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推进力度,加快教育综合改革推进步伐,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嘉定品质教育。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