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落实《区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关于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建设与发展工作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的情况报告
——2019年2月28日在上海市嘉定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
上海市嘉定区教育局局长 姚伟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2018年5月31日,区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听取了区政府关于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建设与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提出了审议意见,现将落实情况报告如下:
一、持续深化区域教育综合改革
紧紧围绕教育综合改革目标与任务,推动教育综合改革“砺新计划”落地见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一步培育优质发展集群,均衡教育资源布局,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要。
一是研究制定教育综合改革年度十大项目,分类推进主导项目与攻关项目,全面梳理“文化、科技”改革特色,提炼实践经验,形成项目报告,加速改革经验成果推广与应用。结合学校年度考核,评选2018年教育综合改革示范校,遴选2019年示范创建校,引领学校聚焦“品质教育”的核心,形成区域良好的教育内涵发展态势。
二是精准施策、多措并举,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根据城市化战略布局,形成覆盖城乡、满足需求的教育资源圈。积极引进区域外名校、教育智库等优质品牌和资源,开办上师大附属嘉定小学、上大附属南翔高中,借助区内优质学校辐射力度,新开办实验小学北水湾分校、普通小学白银路分校。继续推进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激励每一所学校自主创生力,呈现“和而不同、百花齐放”学校特色化发展态势。加快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内涵建设,2018年建成小剧场15个,室内体育馆2个,室内游泳池项目1个,创新实验室15个,图书馆17个,安全教育共享中心18个,并为公办中小学配置用于消防、逃生演练及紧急救护的设备设施。2018年6月19日市“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建设”教育装备项目在嘉定召开现场会,市教委装备部认为嘉定为项目推进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嘉定样本”。紧紧抓住中考改革契机,加强初中建设。8月17日,嘉定区政府召开全区初中建设大会,正式出台了《嘉定区加强初中建设的实施意见》,各初中学校制定加强初中建设改进方案。12所学校成为市加强初中建设实验校。适时对接中考改革的需求,保障硬件设施配备到位。开展基于中考改革的初中理化生实验室等专项调研,出台了《嘉定区初中强校工程硬件设施保障计划》。
三是立足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出台联动实施方案,积极引进教育智库、名校、院团等优质品牌和资源,通过结对共建、项目带动、科研深化、交流学习等方式,形成优质引领,典型辐射的贯通式发展集群,签署跨区域教育协作协议,推动“嘉昆太温”四地教育合作共建。举办教育研讨论坛,推动四地教育深度融合。推动干部教师培训交流,精准对接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四地教育人才提升。开展校际结对共建,深化四地学校内涵建设。探索活动基地建设,丰富四地学生实践内容。
二、持续加强学区化集团化办学
积极探索紧密型学区化集团化办学,进一步明晰成员学校发展定位与方向,推动学区集团公转与自转相适应,切实提升家门口学校优质均衡水平。
一是探索多元立体推进路径和策略,深化内涵发展,实现优质教育增量。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初高中贯通,集团学区内通,公民办互通”等多元贯通方式加快形成,释放更多升级空间。加强领导,优化管理机制,区教育局与各街镇教委相互联动、合作研究、整合推进,加强对学区化、集团化“文化融合式”“项目合作式”等五大办学模式实施的指导和支持。鼓励学区集团内部优秀教师柔性流动,保证优秀教师的辐射、带动、示范和引领作用。同时给予每个学区、集团安排年度经费且纳入年度预算管理,专款专用;另外街镇设立专项资金,保障街镇学区化办学顺利推进,大大激发办学动力。通过制度建设和持续性运作,一步一步将办学蓝图逐步描绘成现实。2018年12月6日,在马陆育才联合中学召开主题为“从共识共创到共生共进”的嘉定区紧密型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展示活动。
二是对接中高考改革,构建多样化、多层面、可选择课程体系,作为上海市两个试验区之一,积极开展基于区域特色的学校综合课程创造力研究和实践,推动学校发展“特色化”。在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过程中,把自上而下的政策设计与自下而上的实践智慧相结合,在保障集群学校进行“公转”的基础上,保证每一所成员校进行“自转”,注重激发每一所学校主动发展的活力,尊重每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特色。
三是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计划,构建区域学业质量保障体系,促进基础教育各学段过渡融通,激发办学动力。布点学区集团学业质量动态监测平台,建立科学绿色学业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形成学生学业质量数据库,总结提炼基础教育成果。
四是用评价导向引导学区集团可持续发展。按照“精准施策、注重内涵、提升品质”的思路,对学校实施分类管理、精准施策、分类评价。推进学校分类改进行动,小学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初中基于中考改革的学校改进。坚持“放管服”结合,建立督导评价和激励机制,制订《嘉定区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发展性督导评估方案》,引入第三方专业教育评估机构。2018年12月开展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年度发展性评估,总结其办学经验;基于年度办学绩效数据,对区域学区、集团的办学绩效整体增值度,学区、集团内各学校的均衡发展的达成度,形成专题分析报告,促进各成员校聚焦内涵,开展深入协作发展。
三、不断拓展教师专业发展空间
多渠道开展引才工作,缓解师资紧缺难题。一是按照需求,盘活编制使用数。2018年本区新开办学校6所,新增36个教学班;35所学校办学规模扩大,增加105个教学班。面对这些实际难点,在严控编制使用的同时,进行内部挖潜,调整编制数400个,确保本区教师招聘工作顺利进行。二是按照节点,做好教师招录工作。2018年共推出教师岗位815个,实际共招聘教师602人,再创历史新高。三是按照实情,建立师资补充机制。增加非编教师数65个,积极缓解师资缺口问题;增加非编保育员编制41个,采用两教两保缓解幼儿园班额扩大问题;建立学前教育师资储备库,共设立非编数34个,解决临时师资紧缺问题,由教育人才服务中心统一管理调配;建立体育、美育兼职教师储备库,目前共有277人,有效补充师资。四是按照标准,启动引才服务工作。加快优秀教师引进步伐,用好区级人才激励保障政策,全年共有99名教师获得人才租房补贴,20名教师获得人才购房补贴。
多方位助推教师成长,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一是做好教师培训工作。做好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开展年度优秀见习教师评比活动,共有24名教师获得优秀见习教师称号。开展见习教师“我的第一秀”基本功大赛,为夯实见习教师专业能力提供方法;完善学校教师培训评价机制。依托市级项目“集团化办学下的校本研修模式研究”为契机,以教育圈、学区和集团为平台,促进校际合作,建立区域培训资源整合机制,促进教师共同成长;开展教师暑期大培训工作,变日常碎片式培训为完整的系统学习;深度整合教师培训资源。借助专业机构,购买课程资源,拓展教师培训内容。二是做好优秀教师选拔推荐工作。做32个好双名工作室阶段性评估,做好工作室研究项目推进与指导工作;做好各类优秀教师推荐工作,推荐2名校长参加全国初中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推荐1名校长参加中学校长赴港澳交流项目,推荐1名校长参加2018两岸教师专业发展机构学术交流——上海市中学校长学术交流项目,推荐2名教师申报“国培计划-中小学名师名校长领航工程”项目,组织开展特级校长推荐工作,共有3名校长荣获特级校长称号,这些平台进一步发挥优秀教师在各领域的引领和辐射作用。
多角度探索人事改革,优化机制注重实效。进一步深化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做好教师流动工作,133人进行跨校交流。做好中层干部流动工作,5名中层干部满10年进行轮岗,2名中层干部进行跨校交流。探索学区化集团化师资流动办法,通过人才统筹,13所学校20名成熟型教师统筹流入新开办学校,进一步促进教育人才区域共享,师资合理均衡配置。深化教师绩效工资分配工作,积极指导基层学校完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根据学校工作任务变化情况,动态调整。
四、全面提升教研培训专业能力
充分发挥教研、培训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积极作用,聚焦教师梯队式、内涵式成长路径,形成良好教研生态,有力提升教育人才队伍质量,努力缩小城乡办学在理念上和实践能力上的差异。
一是聚焦科研支撑作用,加强科研成果总结提炼,启动第二轮“学习基础素养”研究,形成典型案例。评估验收“燎原计划”第三批教育科研成果推广项目,梳理优秀教育科研成果,组织力量对部分成果进行再培育,总结提炼嘉定教育改革经验与教育科研成果,引领和支撑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和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建设与发展工作的深入推进,为市基础教育成果奖评审做好充分准备。
二是聚焦学术生态建设,举办品质教育学术节,开展“嘉学院”学术论坛,在为期近两个月时间中,围绕“学习研究”主题,共设置七大板块,基于实际问题,采取多种方式,有效整合各类新技术、新媒体、新资源,探讨关键能力培养新路径和新模式,启迪创新和变革思维,引导校园长品质办校和教师理性治学。
三是聚焦教育学院业务指导功能,在区域课程指导、教学研究、质量评价、资源建设和教师发展等方面,为每一所学校提供切实有效、有针对性地诊断,提升学校课程育人能力,促进全区各类学校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紧扣中高考改革新政,以及当前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教师全员大培训,依托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变日常碎片式培训为较完整的系统性学习,让校长和和骨干教师能够有机会触摸到最前沿、最先进的技术和思维方式。
四是聚焦教育学院职能建设,完善教育学院组织机构和研训员配备,发挥学院学术专家委员会作用,建立健全研训员“五个一”工程和专业发展考核管理机制,不断拓宽学术领域、把握研究方向、深化研究课题,发挥其在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内涵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接中考改革新政,召开专题研讨会,指导薄弱学校教师提升研究学生学习需要的专业能力。全方位支持学院教改基地启良中学教研工作,组建学科教研团队,开展“师徒结对”,聚焦教学与质量分析研讨。构建起“需求导向、评价促动、资源整合、项目运作”工作机制,打造嘉定品质教育发展智库。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