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18年度嘉定区国有企业经营情况的报告
——2019年6月28日在上海市嘉定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
嘉定区国资委主任 沙建秋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下面我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2018年度嘉定区国有企业经营情况。
一、国有企业基本情况
(一)企业情况。截止2018年底,我区共有区属国有企业203户,年末企业职工9648人,其中,区国资委直接监管的区管企业10家、委托委办局监管企业6家。区属国有企业所属行业涵盖了资产管理、区域开发、招商引资、建筑工程、创业孵化、上下水处理、资源处理、公共交通、商业零售等诸多领域。10家区管国有企业的分类为:功能类企业5家(国资集团、新城公司、汽车城集团、工业区集团、出口加工区公司);公共服务类企业4家(城发集团、交发集团、住房集团、绿洲控股集团);竞争类企业1家(新嘉集团)。
(二)资产情况。2018年末,区属国有企业资产总额1189.96亿元,较年初增长0.10%;负债总额741.55亿元,较年初下降1.85%;所有者权益448.42亿元,较年初增长3.50%;归属于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425.81亿元,较年初增长3.53%;资产负债率62.32%,较年初下降1.24个百分点。年内区属国有企业净资产规模增长显著,债务风险和资产质量明显好转,年末资产总额和归属于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分别位列全市各区第5和第2位。
(三)经营情况。2018年,区属国有企业实现营业总收入57.71亿元,较上年下降24.69%,利润总额3.66亿元,较上年下降8.97%,下降的主要原因为保障房等房产性结算收入同比减少21.10亿元,剔除保障房集中结算的因素,则营业收入、利润总额仍呈增长态势,可比增幅分别为6.72%、8.82%。年度净资产收益率0.62%,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100.49%。从营业收入来源看,代建收入和管理费是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年度实现营业收入17.4亿元;竞争类企业实现营收25.6亿元;公共服务类的民生领域方面,上下水业务5.1亿元、再生能源公司1.7亿元、公交公司1.5亿元;另有房屋租金收入约3亿元,其他收入3.4亿元。从利润结构看,主要来源于政府代建收入、物业租金和投资收益。功能性任务作为功能类和公共服务类企业的主业,代建收入支撑企业运营,相关的管理费维持了企业有序运作。同时,物业租赁的收入水平有所提升,年度租金收入超过3亿元。另外,投资收益补充了企业利润,一批较为优质的参股企业,如光大嘉宝、西上海集团等,每年较为稳定的分红(2018年光大嘉宝2000万元、西上海集团6600万元)保障了国有企业的利润水平。此外,一些竞争类的二级企业和部分委托监管企业年内也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如再生能源公司实现利润5573万元,民政资产中心、嘉隆物业、申卫医疗、融资担保等企业均实现了1000多万元的利润,学联公司和会议服务公司实现了600多万元的利润,上述7个企业合计实现利润总额1.1亿元。
(四)业绩考核情况。2018年度,10家区管国有企业均完成了年度经营目标责任书中基本指标约定的企业目标值,大部分企业还超额完成了国资委目标值。219项功能任务指标中超额完成81项,未完成19项。本年度还加大了招商引资及税收贡献度的考核激励力度,实行“分类增量考核与贡献度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10家企业综合得分平均为108.11分,其中经营业绩考核平均110.98分,党建工作考核平均96.62分。考核等级为A等的企业有2家、B等3家、C等5家。区管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年度薪酬平均为40.21万元(税前),其中:法定代表人的年度薪酬平均为49.23万元(税前)。
(五)对外投资情况。2018年,区属国有企业共有23个股权投资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通过审核批准,投资总额10.70亿元,主要投向物联网产业基金、环保产业、社会民生、园区开发等领域。同时,4个与企业主业不符的投资项目被否决,1个经批准但超过一年未实施的投资项目进行了重新论证和审批,切实防范因市场变化等因素可能造成的经营风险。
二、国有企业主要经营特点
(一)功能类板块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功能类企业主要承担我区特定区域投资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导投入培育、重大项目建设等工作,国资集团、新城公司、汽车城集团、工业区集团和出口加工区公司5家区管企业及2家委托监管企业共87户企业,2018年末拥有资产总额654.06亿元、归属于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214.54亿元,分别占区属国有企业总额的54.96%、50.38%。
1、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招商引资保持增长。2018年度经服公司下属4个经济城新增注册企业2138户,同比增长20.2%,实现税收15.5亿元,同比增长9.8%,高于全区33个经济小区平均增幅3.25个百分点;新城公司实现税收归集14.9亿元,同比增长13.7%;汽车城核心区新增入驻企业247户,同比增长76.4%,实现税收35.8亿元,同比增长52.8%;工业区集团引进项目新增注册企业1303户,实现税收142.8亿元,同比增长7.6%;出口加工区公司新注册企业63户,同比增长37.0%,实现税收0.13亿元,同比增长56.1%。
2、基金孵化强化引导,产业能级升级更新。国资集团充分发挥“嘉定创投”品牌优势,持续扩大投资面,并以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为契机,拓宽天使基金辐射范围,与江苏等地基金公司建立沟通机制,积极推动长三角区域产业体系优化升级。年内集团成功举办创享嘉“2018享·未来”创业大赛,征集项目200多个,吸引合作机构50余家,为我区聚集创新资本,吸引创新人才,激发创新活力发挥积极作用。
3、产城融合深入推进,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有序推进,沈徐路等一批道路完成竣工。社会事业项目按期投入使用,华师大附属双语学校安亭新镇校区、新城A07-5小学、A07-6幼儿园如期开学。商业氛围逐步显现,西云楼商业街、中信泰富万达广场年内开业,大融城、宝龙城市广场等大型商业项目经营状况良好。产业发展提质加速,新城总部园区建设进展顺利,汽车创新港着力打造汽车产业全生态,累计入驻企业48家,同济科技园加大产学研项目推进力度,累计入驻企业43家,注册企业165家。
(二)公共服务类板块保障人民生活安康
公共服务类企业主要承担改善民生、服务社会、保障城市运营职能,提供水电燃气、公共交通、住房保障、城市公共设施产品或服务,城发、交发、住房和绿洲控股4家区管企业共77户企业,2018年末拥有资产总额506.79亿元、归属于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200.61亿元,分别占区属国有企业总额的42.59%、47.11%。
1、水处理业务稳定有序,垃圾处理紧抓质量。城发集团贯彻安全优质供水和污水处理理念,切实维护城市供排水运行的安全。2018年实现供水量1.7亿吨,售水量1.3亿吨,水质综合合格率99.98%,管网压力合格率99.9%,抢修及时率100%,服务满意度87.92%。在污水处理方面:全年污水处理总量为2933万吨,超出计划值18%;一级A+水质合格率为99%;设备完好率97.5%,污泥含水率、泵站考核等指标完成率为100%,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全国领先水平。再生能源公司2018年完成垃圾处理量55.17万吨,超出计划量13.75%,发电量达2.09亿千瓦时,同时严格控制垃圾焚烧处理,各类污染物指标全面达到或优于国家和上海市标准,合格率达100%,指标数值已经世界领先。
2、公交运营服务大众,交通网络持续优化。交发集团持续提升公交服务水平,全力打造安全、便捷、智慧、绿色公共交通体系。2018年末,嘉定公交营运线路82条,线路总长度1275.32公里;营运车辆809辆,其中新能源公交601辆,占比达74.29%;客运人次7050万;运营里程3929万公里,同比去年增幅5.47%;发送班次276.15万次,同比增长4.92%。年内还收到表扬信900件(含锦旗46面),同比增长19.5%,嘉定9路荣获“全国优秀特色服务示范线”称号,成为行业新品牌、新标杆。
3、住房保障稳妥展开,人民群众安全至上。住房集团紧紧围绕住房保障工作,顺利完成列入国家保障性安居工程计划的政府投资公租房的分配工作,分配率91.6%;常态化配租业务服务对象满意率达98%。同时集团还完成了旧住房修缮改造项目约30万平米、直管公房厨卫改造2.88万平米、391幢一般损坏房屋的安全隐患处置工作,并在“安比”等4个台风期间组织出动抢险人员583人次,疏散居民508人次,坚持24小时值班和巡查制度,确保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4、文旅板块持续深耕,品牌效应影响扩大。绿洲控股集团2018年正式从竞争类企业调整为公共服务类企业,专注运营文旅板块,推进嘉北郊野公园项目建设,提高大客流应对能力,不断强化景区精细化管理水平,景区全年共接待游客35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250万元。环城河步道按计划顺利完工开通,使得嘉定市民多了一处集历史遗迹、亲水绿植、休闲健身于一体的新去处,受到百姓和媒体的高度关注和肯定。HEROS品牌已成为长三角地区最受欢迎的自行车赛事活动,全年共举办7场赛事,参赛车队370余支,参赛人数近8000人次,同比增长25%。
(三)竞争类板块聚焦企业发展动力
竞争类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产业发展为主业,实行商业化运作。共有新嘉集团1家区管企业及4家委托监管企业共39户,2018年末拥有资产总额29.11亿元,归属于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10.65亿元,全年共实现利润总额9761万元,净资产收益率5.90%。
新嘉集团作为我区唯一一家国有竞争类区管企业,下属各业务板块主动发力,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重点提高企业效益。集团强化物业管理,优化资产质量,严格招租程序,租金收益大幅提高;烟草公司收入、利润分别较上年增长6.72%、14.22%,企业利润再创新高,为集团整体效益提供重要支撑;申卫公司与养老院合作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在全市各大医院推进共享轮椅项目,企业利润总额较上年大幅增长44.11%;惠民超市紧跟互联网潮流,陆续推出无人收银、智慧菜场、超市微店等线上线下服务新模式,大幅拓展销售渠道,并积极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推出扶贫大礼包,年收入较上年增长55.91%。
三、国有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产结构不够优化。功能类、公共类服务类企业居多,市政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项目和保障房等静态资产份额较大,占比67.82%,资产的流动性、收益率相对不高。部分资产受土地政策等制约、部分老厂房因物业产证不全等问题,盘活难度较大。
(二)资金成本压力较大。区属国有企业为推动区域开发建设、社会事业发展进行了大量融资,合计182亿元的带息负债,企业还本付息存在压力。公共服务类企业增加的运营成本与不变的价格水平,使得企业经营压力有所加大。
(三)市场化程度不够高。大部分企业依托本区域发展,以完成功能性任务为主,真正走出去参与市场竞争不多,增长模式、业务收入、现金流量主要依赖于政府的投入、项目管理费、物业租金和补贴收入,核心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下一步工作重点及措施
(一)聚焦主业提质增效。按照分类定位,推动企业转换经营理念,坚持“质量第一、速度稳健、结构优化、风险可控”原则,持续强化主业,做优产品,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功能类企业要着眼高质量,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确保按质按期完成,以优质工程提高市场声誉;公共服务类企业要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和社会满意度;竞争类企业要聚集产业链、价值链,发展实体经济,创新商业模式,推进产业转型,形成规模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
(二)积极盘活存量资产。加强统筹协调,健全盘活机制,加强跟踪督导,探索不同的盘活方式,推进企业存量土地、物业等资产的盘活工作。优化区属企业公有物业租赁平台,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和市场化运作原则,加强区属企业物业租赁管理,促进租赁规范化,提升资产租赁效益。
(三)推进国企品牌建设。开展区属企业品牌建设专题研究,指导企业制定“一品一策”品牌建设行动方案,在园区二次开发与存量盘活、招商引资与企业服务、项目代建与工程管理、公共服务与民生保障等领域培育打造有影响力的品牌,同时传统特色品牌加快产品开发推广力度,不断提升国有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强化经营风险管控。制订区管企业资产负债率管控方案,明确各类企业资产负债率预警线和重点监管线,加强负债规模和资产负债率双重管控,防止风险累积释放。加强内审和内控体系建设,将依法治企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