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常委会工作 >> 监督工作 >> 内容

关于《嘉定区建设健康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推进情况的调研报告

2019-09-29 点击数:

——2019年9月29日在上海市嘉定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上

嘉定区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为深入推进本区健康城市建设,切实提高全区居民的健康水平,区人大常委会将听取和审议《嘉定区建设健康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以下简称“健康嘉定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情况列入常委会审议议题。按照常委会2019年度工作要点和监督工作计划安排,区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组成专项工作调研组对本区健康城市建设情况开展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概况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关于监督专项工作操作流程的有关规定,教科文卫工委制定了专项监督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其明任组长,区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主任张德海任副组长,部分教科文卫工委委员、专业代表小组代表为组员的专项工作调研组,于7-9月,重点围绕构筑“大健康”理念、完善城市健康服务、推进医养结合和深化区域医联体建设等方面开展调研。调研组先后专题听取了区卫健委的专项工作汇报,实地调研了区疾控中心、东方肝胆医院、安亭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方泰分中心、马陆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戬浜分中心、马陆镇白银社区健康自我管理小组、南翔镇东社区智慧健康小屋、城中路小学、徐行小学等单位;召开了部分委办局负责人、街镇分管镇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全科医生代表和部分区人大代表座谈会,听取关于健康服务、健康文化、健康人群、健康促进等方面的工作情况。调研组对本区建设健康城市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及有关意见建议进行了综合梳理、认真分析和深入研究,形成本调研报告。

二、“健康嘉定三年行动计划”推进的总体情况

区政府坚持把健康城市建设融入社会经济发展大局,以建设全国健康试点城市(本区2016年被列入全国首批38个健康城市试点之一)为抓手,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充分保障市民健康需求,逐步形成“多部门合作、多元化保障、多途径宣传、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健康嘉定三年行动计划”得到有效推进。

1、坚持政府主导,逐步完善健康促进体制机制。2018年,本区开启了新一轮建设健康城市三年行动计划,成立了建设健康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区健康促进委员会在领导小组的牵头协调下,制定三年行动计划,确定工作指标,细化责任分工,明确牵头部门和各自工作职责、主要任务。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各街镇结合各自实际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配套措施和支持性政策,全面加强对健康城市建设的工作指导和考核,确保健康城市建设有序推进。今年7月,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全力推进健康嘉定建设,区政府出台了《“健康嘉定2030”规划》,标志着本区健康城市建设的体制机制更为完善,支撑和保障体系更为坚实。

2、坚持问题导向,扎实推进各项健康建设工作。一是广泛营造健康文化氛围,持续开展“健康教育进社区”活动,打造“健康节”、“市民健康文化节”、“健康活动周”等健康促进品牌项目。充分发挥融媒体作用,开设“健康有道”专栏,培育“知健康、促健康”的良好氛围;二是积极培育健康人群,进一步健全妇幼保健服务网络,推进儿科医联体有效运行,实现社区服务中心儿科常见病诊疗全覆盖。持续完善老年健康支持体系,增设老年护理床位。深入推进“健康细胞”建设,持续推进市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组建设,为居民提供多元化、个性化健康服务;三是持续改善健康环境,聚焦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完成“五违四必”、空气治理、河道整治等专项整治工作。深入推进绿化“百千万”工程,人均公共绿地面积逐年提升。大力开展“美丽系列”示范点建设,发动群众积极参与环境清洁活动;四是不断改进健康服务,逐步构建疾病防控支持体系,实现家庭医生团队辖区居村全覆盖,“3+X”新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不断深入实践。分别与瑞北、仁济、东肝签约成立医联体,分级诊疗体系逐步形成。以“朱氏一指禅”等为代表的中医药特色优势得到充分发扬;五是努力构建健康社会,不断强化健康社会网络建设,全面实施社会治安“雪亮工程”。持续做好职业性尘肺病等28种重点职业病监测、检查工作。不断完善食品追溯管理和药品不良反应检测评估体系。持续投入新能源公共交通建设工作,新能源公交车充电站建造、新能源公交车更替全面铺开。

3、创新评估机制,统筹推进各项指标任务。传统利益固化藩篱得到有效破除,健康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大步向前,实现了健康领域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参与创新。创新性引入健康城市建设评估体系,建立动态监测和反馈机制,切实做好行动计划的年度、中期和终末评估,并委托专业机构定期开展实施监测,全面、科学地对进展情况和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截止目前,辖区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已处于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24项工作指标均按照既定进度有序推进。其中,多项工作指标已提前完成中期任务,总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调研中归纳的“健康嘉定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中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落实“大卫生、大健康”理念与促进健康政策保障尚未到位。“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是一个广义的健康概念,包含有精神、心理、生理、社会、生活、环境、道德等各个方面,对这一理念的认识、理解、站位需要一个与新颁布实施的政策措施高度融合的过程。一些部门在制定政策措施时虽将促进健康政策融入其中,但具体实施时常留于表面,缺乏责任担当,促进健康政策实施效果不显著,呈现出“阵风效应”,群众对健康城市建设的感受度未能得以持续提高。

2、部门间相互协作机制有待创新。健康城市建设是一项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全面建设工作,涵盖了环境、社会、服务、文化等多个领域24项具体工作,涉及区卫健委、区教育局、区体育局、区环保局、区水务局、区绿化市容局、区市场监管局等多个牵头部门。就本区建设健康城市推进实际情况而言,区级层面成立了区建设健康城市工作领导小组,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全面统筹协调推进健康城市建设的全局性工作。但各牵头部门之间积极联动配合的意识仍需加强,协调解决问题的渠道有待进一步畅通,打破各牵头部门按规定指标各自推进的“单打独斗”局面,形成通力合作、统筹推进、化解难题合力的协作融合机制需要有所创新。

3、卫生健康服务能级需全面提升。与辖区居民健康需求和分级诊疗要求相比,我区的卫生健康服务能级略显不足。一是基层医护人员队伍建设须进一步加强。家庭医生是基层健康服务团队的核心,但部分家庭医生未经过规范化培训,对以人为中心的健康管理知识和技能还有欠缺,居民对基层医疗的信任度还不高。同时,基层医护人员队伍需进一步充实,比如我区家庭医生按照每万人5名全科医生配置还存在一定缺口。目前区域事业单位编制紧缺,导致基层医护人员招录困难;二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覆盖面还不够。截至8月底,全区常住人口“1+1+1”签约34.12万人,签约率22.64%,还未达到市政府对各区30%签约率的考核要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目前对重点人群覆盖率较高,但“1+1+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健康人群、企业职工等非重点人群需进一步加强;三是医疗卫生服务品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近些年随着瑞金医院北院、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入驻嘉定,区域医疗资源得到大幅提升,但作为区域医疗中心的二级医院发展迟缓,部分专科的临床诊疗、科研创新水平还比较薄弱,还存在较多居民到外区就医现象。

4、公共卫生机构建设滞后,社区卫生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区级公共卫生基础建设滞后,与现行标准差距拉大。如:区疾控中心在1987年建成后设施建设和检验检疫等方面均处于全市领先水平,但随着本区常住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市民健康需求快速增长,由于用房面积限制导致硬件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尤其是实验室用房紧缺,与现行标准相比,缺少菌种鉴定室、食品安全风险检测室等专业实验室26间。目前,区疾控中心综合建设已位列全市倒数,成为健康城市的短板;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本区各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客观上呈现出南部地区高于北部地区、建制镇地区高于非建制镇地区的发展布局不均衡情况。如:安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方泰分中心,房屋建设和基础设施总体还处于80年代水平,明显落后于安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无法满足当地居民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

5、对健康城市建设的宣传引导不够深入。健康城市建设的宣传缺乏力度、深度和广度,全方位的健康宣传教育尚难全面铺开,针对不同受众以健康为主题的健康促进宣传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居民群众对健康城市的概念还比较陌生,认知度不高;健康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中政府行政色彩较浓,居民群众、社会团体等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度相对较低,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参与的体系需进一步完善;居民群众的健康素养和生活习惯有待进一步养成;健康理念前置到健康人群,以糖尿病、癌症等为重点类疾病的“防未病”意识,“早发现、早治疗”等机制形成需要有适合当前与未来发展的新概念。

四、进一步推进“健康城市”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1、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健康优先政策有效落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制定和实施各项政策措施的过程中融入以人的健康为重心,牢固树立健康城市建设的优先战略地位;不仅让促进健康政策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等各项政策措施中,还应结合本区实际,让健康福祉覆盖全社会、全生命周期,形成富有嘉定特色的健康城市建设模式,为本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加强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健康影响评估制度等研究,加快建立健全考核监督机制,将促进健康政策实施效果纳入各类考核范畴,杜绝流于形式。

2、完善协作机制,形成健康城市建设推进合力。坚持系统性、整体性和持续性重点推进,各牵头部门协同配合、相互合作,化解突出矛盾,保障健康城市建设推向纵深发展。要充分利用联席会议等平台打通部门之间联动配合和问题解决的渠道,切实发挥出各自的职能和优势;各街镇要将健康城市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形成层层抓好落实的良好工作格局;同时,按照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对健康城市协同发展方面的要求,加强长三角区域联动和“嘉昆太”地区交流合作,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推进健康城市协同发展。

3、促进创新发展,全面提升公共卫生服务品质。有序加强基层医护人员队伍建设,提升本区公共卫生服务能级,持续做好基层医护人员业务能力的培养和进修工作,进一步充实基层医护人员队伍,加快全科、儿科等亟需紧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积极推广“3+X”新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推进标准化“健康小屋”进社区进村,加速个人健康数据整合共享应用平台建设,将“大健康”理念前置到健康人群,下沉入社区村庄,深入到学校企业,遍布于大街小巷;持续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加速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区域医联体建设和老年医疗卫生服务资源配置;加强医疗卫生服务的能力建设,充分依托本区国家肝癌科学中心、瑞金医院肿瘤(质子)中心等优质医疗资源,增强本区医疗卫生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临床应用能力。

4、加快补齐短板,均衡现代水准的公共健康服务。切实解决薄弱环节和短板问题,高度重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充分认识健全完善疾病预控制体系对保障城市公共卫生安全、维护公众生命安全与健康的重要意义。将区疾控中心易地升级建设列入健康嘉定建设的议事日程,力争基础设施设备和专业能力标准保持在全市各区和嘉昆太等周边地区上乘水平,有能力应对大面积突发疾病的防控检疫;大力推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向公平化、均衡化发展,确立健康基础服务的民生底线思维,切实提高居民群众对健康城市建设的感受度和获得感,加快如安亭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方泰分中心等薄弱公共卫生服务设施的综合性改造,促进全区域公共健康服务适度均衡,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的健康服务。

5、深化宣传教育,营造全民共建共享的新格局。促进全社会参与健康城市建设,加大宣传教育投入,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和广度,以融媒体的优势持续性、全方位地宣传,提高居民群众对健康城市建设的认知度;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方式的创新,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健康教育培训活动,普及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和“防未病”的健康素养,引导树立“人人都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自我健康管理意识,宣传引导在以患者受众为主向健康、亚健康人群拓展;鼓励全社会自觉自愿投身健康嘉定建设,共享健康成果,开展全民健身,不断提升自身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

以上报告,供常委会会议审议时参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