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关于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推进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
2019年9月29日,区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区政府《关于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推进情况的报告》。区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工委向本次会议提供了相关调研报告。常委会会议对调研报告表示同意。
常委会会议认为,近年来,区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不断加强生活垃圾管理,本区生活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覆盖区域稳步拓宽,分类收运体系逐步完善,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基本建成。会议指出,本区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工作推进中,仍存在分类实效有待提高,末端处置能力不足,工作机制有待健全,宣传工作有待加强等突出问题。为此,区人大常委会对下一步加强和完善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工作提出以下审议意见:
一、以源头减量为导向,不断提升分类实效。一是持续优化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发挥社区自治协商的作用,充分征询居民对投放点位的意见和设计方案。尊重居民作息,探索双休日及节假日增设定时投放时段,提高定时定点可操作性和便利性。二是以设施设备配置、分类驳运、收运等源头分类组织规范性为重点,完善分类达标标准体系,开展已推进垃圾分类居住区的达标复核工作。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分类实效为重点,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示范街镇创建。三是深入推进强制分类。严格贯彻落实《条例》,立足环卫不分类不收运制度,全面推进村居、企事业单位强制分类工作。
二、以资源化无害化为目标,不断提升末端处置能力。一是加快推进湿垃圾、建筑垃圾等末端处置设施建设,补齐处置设施短板,切实提高垃圾分类处置能力;二是推广菜场湿垃圾就地处理设施的应用,加强与市级层面沟通,积极建议市级层面抓紧制订出台湿垃圾衍生产品质量检测及使用地方性标准,为推进垃圾就近就地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提供依据;三是进一步健全两网融合体系,合理布局回收网点,配齐回收硬件设施,加快推进“两网融合”中转站点位建设,做好街镇两网融合“点”的建设和运营维护,解决后端分流处置能力不足问题,广泛开展垃圾资源化利用。
三、以协同作战为方向,不断健全工作机制。一是进一步完善区级部门分工协作机制。区绿容、房管、城管等部门要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合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监管、物业企业监管引导、有害垃圾运输及处置等工作。区商务委、交通委、教育局、区机关事务管理局等部门要在行业及相关领域积极开展分类示范推广,确保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二是区级部门要加强对基层工作的服务指导。帮助基层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明晰政策要点,协调解决基层在工作推进中的难点问题;三是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标准体系,强化效果导向落实考核奖补,压实街镇属地责任,固化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推进成果。
四、以凝聚共识为保障,不断强化公众参与。一是加大普法培训力度,确保《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宣传更普遍、更深入。强化各类分类主体责任意识,推动“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观念深入人心;二是保持舆论环境热度,加强垃圾分类公益宣传,加大电视、新媒体等媒介的宣传力度;三是鼓励基层工作创新,及时总结推广组织发动群众的有效方法。结合区域实际,积极构建不同类型可复制、可推广的垃圾治理新模式,切实巩固既有成果,努力打造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四是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运营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利用和处理。主动作为、创新载体,做好社会组织的培育扶持工作,合理引入市场主体参与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