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常委会工作 >> 监督工作 >> 内容

关于“教化嘉定”人文魅力推进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1-05-31 点击数:

──2021年5月28日在上海市嘉定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四十八次会议上

嘉定区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


按照区人大常委会2021年度工作要点和监督工作计划安排,为加快打造区委提出的“创新活力充沛、融合发展充分、人文魅力充足”的现代化新型城市,推动“教化嘉定”高质量发展,常委会将听取和审议区政府关于“教化嘉定”人文魅力推进情况。教科文卫工委组成专项工作调研组,对本区“教化嘉定”人文魅力推进情况开展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概况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关于监督专项工作操作流程的规定,区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制定专项监督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宗伟任组长,教科文卫工委主任张德海任副组长,部分教科文卫工委委员、专业代表小组代表为组员的专项工作调研组,于2-5月,依据本区“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嘉定新城建设发展目标,结合本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发展以及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现状,重点聚焦嘉定新城文化影响力和公共文化服务能级提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巩固、嘉定老城历史文化风貌区建设等方面全面开展调研,先后听取了区文化和旅游局、图书馆、文化馆等单位的专项工作汇报,实地调研走访了远香湖周边商务区、嘉定博物馆、孔庙、州桥历史文化风貌区、南翔老街、国际短视频中心、东华环球石文化产业园和永翔社区、天恩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召开了区经委、教育局、规划资源局、新城公司、绿洲控股集团、南翔镇、菊园新区分管负责人和区人大代表座谈会,听取关于“教化嘉定”人文魅力推进工作现状、存在问题不足和意见建议。调研组在全面梳理、综合分析和深入研究基础上客观评估,提出相关意见与建议,形成本调研报告。

二、本区“教化嘉定”人文魅力推进工作的总体情况

区政府结合本区实际,以区委提出的“人文魅力充足”目标为引领,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和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促使文化惠民更加精准、文化服务更加精细、文化管理更加精良;持续加强教育基础投入、引进优质资源品牌办学,提升区域教育品质;不断改善城市人文环境、优化公共体育健身休闲设施、打造美丽乡村,将区域人文魅力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

1、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水平更具现代化。政府主导、市场供给、社会参与的标准化、数字化、社会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渐形成。县域集成性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基本覆盖区、镇(街道)、村三级网络,并延伸至各服务点公共文化设施,实现了规范管理、均衡服务;首创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形成由区级总馆统一执行质量评价、统一推进服务改进,各分馆整体实现服务质量统一、管理程序统一的服务模式;“一云一库一品牌”公共文化“数字”服务模式为市民提供更为高效便捷的文化服务体验,精准、零障碍对接市民多元文化诉求,让公共文化资源触手可及;注重盘活社会资源,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建公共文化服务,着力形成政企合作、运营委托等类别的公共文化社会化服务新模式,30多家“我嘉书房”有效运行,在阅读推广、拓展文化培育主渠道等方面发挥出巨大社会效应,有益补充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彰显出嘉定的人文魅力。

2、地方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更具影响力。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有序、规范,编制出台《嘉定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暂行规定》、《嘉定区不可移动文物利用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编制《嘉定区不可移动文物利用规划》,首批重点聚集州桥、西门两个风貌保护区内文物利用需求,制订16个不可移动文物利用“一点一策”规划方案。稳步实施《嘉定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文保单位(点)的维修。严格落实不可移动文物安全巡查制度,积极组织开展不可移动文物安全检查,落实整改告知制度,及时督促修缮整改。文博美育服务更加优质,嘉定博物馆、陆俨少艺术院、韩天衡美术馆等场馆结合各自特点,深挖馆藏资源,开展传统文化系列活动,大力弘扬地方传统文化,着力打造文化地标。结合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推出一批曲艺原创精品,举办、承办曲艺大赛等系列活动,“中国曲艺名城”建设成果和影响力得到巩固和提升。通过“非遗在社区”、“非遗进校园”等形式,多途径、多方式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活态保护。

3、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效应逐步显现。整合文旅资源,以“文化+旅游”的形式,开展“悦享文旅分享会”体验活动,积极推进区旅游公共服务中心文旅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工作。整合汽车产业资源,引入电动卡丁车项目,举办蒸蒸日上迎新跑等体育赛事,举办老爷车展、改装车展等活动,打造集汽车文化、会展、旅游、赛事于一体的汽车旅游主题线路,彰显汽车文化旅游特色,积极打造“汽车嘉定”旅游品牌。结合嘉定历史人文和非遗传承特点,建成一批人文景观重点项目并投入运营,成功打造孔子文化节等一批品牌节庆活动,人文景观吸引力显著提升。结合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实施,成功培育出马陆葡萄、华亭哈密瓜等特色农产品乡村田园旅游项目,不断推动乡村休闲旅游项目的发展和吸引力。

4、嘉定新城建设持续发力。新的规划正待形成,以远香湖中央活动区、西门历史文化街区和嘉宝智慧湾未来城为示范样板区的高品质规划与建设将为教化历史增添现代魅力,节点城市的主干交通运输网和轨道交通将会极大地增加清嘉之地宜业宜居的吸引力。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调研中归纳的“教化嘉定”人文魅力推进中的显露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有: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存在短板弱项。一是公共文化服务硬件设置配备不均衡。以嘉定孔庙、汇龙潭为例,作为嘉定地标性的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资源,由于缺少与接待量相匹配的停车场地和与需求量相适应的旅游级公共厕所,限制了州桥历史文化风貌区旅游资源服务的能级;州桥文化与商业业态品质总体不高,难以承载800年教化历史。二是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尚不健全,全方位人财物保障机制有待建立和完善,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向纵深发展的关节点急需有效打通。三是文化创意产业与我区主产业的深度融合不够,文化产业的创新与创意的驱动力略显不足,以致文化产业发展思路拓展不宽,文化活动不够丰富多样,高品质教化力与聚合力显示度不够显著。四是尚未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人文魅力的宣传力度不够,主体与特色不鲜明,未能引起社会各级的普遍关注。

2、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有待持续深化。一是对具有嘉定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保护和传承力度不够。如:缺乏系统性、综合性的区级非遗文化展馆设施。目前,为宣传普及非遗项目的“非遗展厅”,在区文化馆内仅占地15平方米,仅够部分展示,缺少多媒体展示和中小型互动交流活动,显得拘谨而不够大气,与教化嘉定的历史厚度不相匹配。部分非遗项目的小型展示馆散落在各街镇,设施水平和功能受到限制,内容大多局限于单个项目或门类的非遗实物资料的保护性收藏及展示。二是对于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和利用开发尚未形成专业化的应对体系。文物修缮情况复杂,推进难度较大,部分文物得不到及时修缮,只是进行简单地支撑和采取公告、醒目位置设置标语等提醒方式。如西门历史风貌保护区、娄塘历史风貌保护区部分民居私宅存在较大隐患,部分建筑甚至面临坍塌风险。三是州桥老街历史文化风貌区业态杂居、分布散乱,既有私有产权,又有区级和市级国有(集体)产权,亟需国资、市场监管、房地等多个部门和多家区属国企形成合力,按照方案规划实施综合改造,调整布局、提升业态和旅游服务能级。

3、专业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一是随着工作发展的量级和水准不断提升,亟需专业实力与经验、复合型文化行业人才,但缺失与建设目标相适应的文化人才保障、培养机制和政策倾斜力度。就区级层面而言,专业文化人才总量不足,存在“引不进、留不住”情况,输送人才机制不健全,专业化人才引进机制和激励机制亟待完善;就基层一线而言,因外部环境和政策限制,很难招到合适人才,导致专职文化工作者呈现负增长,缺口较大。二是街镇层面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专业文化人才紧缺,专业化队伍建设力度不高,基层文旅工作者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亟待提升。三是村、社区缺少文化指导员和文化志愿者,经常性组织群文活动较为困难。在组织内容积极向上、有丰富内涵的文化活动积极性不高、创造性不够,在组织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深内涵的文化活动时内发动力不足,极大制约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4、作为人文魅力和人才汇聚重要支撑的教育资源及其品质能级有待提升。一是优质教育资源仍然十分紧缺,远不能充分满足居住家庭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二是基础教育现代化与教化美誉不够匹配,教育内涵品质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地标性的学校建筑不多,办学品牌影响力不足。三是“教化嘉定”的教师队伍现代化品质追求尚未充分体现自信力和发展力;对进一步激发教师活力、增强教师队伍专业成长生命力、焕发年青教师教育教学创新力的新思考、新作为不够显著。

四、进一步推进“教化嘉定”人文魅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篇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开启之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绘就了“十四五”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蓝图。“教化嘉定”的人文魅力充足应当体现在800年历史底蕴和现代化新型城市交相辉映、和谐共生,具备持续优化民风儒雅、城市洁净、社会管理有序的动能,人文环境具有地方个性和独特魅力。对标对表,为坚持人民至上、服务基层,有效推动“教化嘉定”人文魅力建设事业蓬勃发展,调研组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1、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要坚持“软硬件”建设相结合,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加快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设施完善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二是要探索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探索建立“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订制化、菜单式服务,着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三是要坚持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积极探索5G数字服务、流动服务、特色服务等新方式,完善覆盖城乡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切实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共同谱写惠及全区人民“文化民生”的新篇章。

2、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真实体现人文的厚度与温度。一是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完善文物保护网络体系,建立制度,落实责任。二是要充分、有效地挖掘历史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阐释好“嘉定文化”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作用与贡献,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激发起磅礴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向心力。如:通过挖掘保护“红色遗产”,深化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三是要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加快补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短板,将建设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并列入政府实事工程,选择合适空间,呈现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优势与活力,推进民间艺术、经典艺术面向公众,走进学校,走向未来。四是要继续办好孔子文化节、汽车文化节、南翔小笼文化节等嘉定特色品牌节日,开发新的专题特色旅游项目或文化节,拓展嘉北郊野公园的空间价值,大力支持类似短视频产业园等新型文创产业,吸引更多人来往嘉定,提升城市形象和文化影响力。

3、加强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高质量、多渠道的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群众对文化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感受度,同时为特色化、国际化、创意化、数字信息化文化产业生长创设自然、适宜和肥沃的土壤环境、空间、舞台。一是要加强多层次、多部门、多产业合作,培植自下而上的生长性力量,加快推进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积极实践“文化+旅游”、“文化+教育”、“文化+科技”等模式,既彰显“教化嘉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底蕴,让教化之城“有得看,有得吃,来得多,留得住”,又呈现“科技嘉定”的区域发展和产业集群,让活力之城“有文化,有品质,有名牌,有引力”,彰显“教化嘉定”充足的人文魅力。二是要深度开发红色文化、民间文化、企业文化、科技文化,以个性化、品牌化、市场化推进建设嘉定文化新地标。倡导群众文化两条腿走路:既有充分满足百姓需求、喜闻乐见的文化生活表现,又有体现教化品位、助推产城融合的专业介入与文化赛事,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确立“嘉定文化”的实力地位。三是要持续关注好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和利用,特别是西门历史风貌保护区、娄塘历史风貌保护区,要加快“一点一策”,全方位、多维度地加强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传承、利用和发展;同时,也要积极呼吁社会各界对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4、提升文化专业人才队伍整体水平,适应新城新规划的未来文化需求。一是要分别建立吸引高层次文化紧缺人才和针对街镇文化专业人士的人才引进、招录和激励机制,缓解专业实力与经验、复合型的文化专业人才“引不进、留不住”尴尬局面。二是要充分关注文化人才在嘉定的自主发展空间,以名师工作室、“首席制”等方式,发挥文化领军人物品牌集聚效应,逐步形成若干支相对稳定且具有一定规模特长的专业文化人才队伍。三是要加大街镇文化专业团队的扶持力度,重视村居文化指导员和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挖掘培育一批基层文艺骨干和文化志愿者,使其成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四是要实践推广村居综合文化活动室第三方专业团队托管运营模式,化解村居层面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文化专业人才紧缺的局面。

5、以宽广的胸怀和深厚的情怀传承教化之风,彰显教育现代化的持续发展力。一是要切实增强传承“教化嘉定”的使命担当,明晰我区教育现代化建设方向、目标与任务,力争教育发展市郊领先。二是创设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教化风尚,切实保障教师生命发展和文明价值;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形成工作合力,善于从全市教育改革政策的价值导向上,充分挖掘和设计本区政策制定的增长点。三是要在大力引进教育品牌的同时,融势借力,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在本区教育现代化中的引领作用;加大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完善教师职后培训培养机制,推动大批在地人才、骨干教师健康成长!

以上报告,供常委会会议审议时参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