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常委会工作 >> 监督工作 >> 内容

关于本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和《上海市乡村振兴促进条例》情况的报告

2023-09-26 点击数:

──2023年9月25日在上海市嘉定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上

嘉定区农业农村委员会主任  沈飚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区政府委托,现向区人大常委会作关于本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和《上海市乡村振兴促进条例》情况的报告。

近年来,按照中央、市委关于乡村振兴工作的要求部署,嘉定区认真贯彻落实《乡村振兴促进法》《上海市乡村振兴促进条例》的有关规定,以“三园”工程建设为抓手,结合我区农业农村发展现状,因地制宜地探索符合农业发展需求、乡村发展规律、农民发展需要的乡村振兴嘉定模式。

一、做法及成效

(一)坚持高位推动,汇聚农业农村发展合力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在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基础上,分别组建区、镇两级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各级书记谋划引领、责任部门协调推进、基层支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靠前指挥,每年召开区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不断增强各级领导干部抓好乡村振兴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2.健全政策体系。研究出台我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见,编制战略规划,制定实施方案,不断明确我区推进乡村振兴的发展蓝图。研究制定乡村振兴创建工作全覆盖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至“十四五”期末,全区57个保留保护村实现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标准全覆盖的目标。坚持问题导向,加大制度创新,制定规范涉农补贴资金管理、乡村振兴重点配套建设项目实施等政策,提高工作实效。

3.强化责任落实。坚持完成市级任务是基础、结合嘉定实际定指标、合理自选动作增特色等原则,制定乡村振兴年度重点任务清单,把“任务表”细化为“施工图”。实施重点任务“挂图作战”月报制度,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按时完成。用好考核“指挥棒”,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推进情况纳入区委、区政府对区级机关、街镇的绩效考核,进一步加大做好乡村振兴工作的督促力度。

4.落实优先发展。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和建设标准相适应。坚决贯彻落实关于将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形成的用地指标向农村地区倾斜,按照不低于5%的比例优先用于乡村产业的工作要求,完善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政策(2020-2022年,我区共将463亩盘活的建设用地用于乡村振兴项目,约占三年减量化指标总面积的11%)。配强干部队伍,持续向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选派第一书记,深化“班长工程”“育林工程”“基石工程”,形成“领航效应”“雁阵效应”“蓄水效应”。

(二)坚持科技赋能,促进农业生产高质高效

1.坚持发展绿色农业。推广绿色生产技术,持续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推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在99%以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8%以上。推进绿色农业“产品+基地”认证,绿色食品认证率28.7%,续展率100%,绿色生产基地7.57万亩,覆盖率69.84%。

2.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提升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基本实现粮食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在全市率先开展无人农场建设试点,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耕、种、管、收各环节无人化作业,形成首期1600亩规模的示范区(今年将进一步扩大示范应用面积至3890亩),制定出台全市首个区级无人农场标准化指导性文件并开展地方标准立项,打造智慧农业嘉定样板。

3.打造嘉定农业品牌。持续做强“马陆葡萄”国字号招牌,以创建“国家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为抓手,进一步提升影响力和品牌附加值。发挥梅山猪、湖羊等特色畜禽种质资源的竞争优势,开展育种创新攻关。加强对嘉定白蒜、黄渡番茄、罗汉菜、白蚕豆等的保护和开发,通过推广“嘉定一桌菜”,进一步焕发老品牌新生机。推进“嘉定嘉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树立嘉定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的整体品牌形象。开发全区公益性地产农产品统一销售平台“我嘉生鲜”,借助“我嘉·邻里中心”布局优势,试点设置农产品展销点,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联动的方式,帮助优质地产农产品从农民“田头”供应到市民“灶头”。

(三)坚持以人为本,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1.着力推进农村住房更新。出台关于保留保护村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的制度文件,规范农村宅基地审批程序和农户建房过程管理,强化风貌引导,打造兼具江南水乡韵味和现代居住品质的美丽乡村。创新实行农村住房“组团式”翻建模式,按照“自建、自筹、自治”原则,通过“听民意、旧址翻、争先后、定风貌”的方式,引导村民规范有序自主翻建房屋,有效破解村民意愿统一难、土地资源管控选址难、原址翻建模式推进难、风貌难统一和质量难保证等问题(2021-2022年,全区共组团翻建农房404户,今年计划翻建508户)。

2.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实施农村人居环境优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二合一”工程,在全市率先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纳入“一网统管”和全勤网格管理,建立“区级啄木鸟集中重点查+镇级城运日常全面查”的巡查模式,围绕“六大要素”开展18项专项行动,通过“技防+人防”方式,进一步提升及时发现、专业执法、综合处置能力,完善闭环机制,提升工作效能(2022年,我区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速、提质、提标”为目标,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农村道路提档升级。加强村内路桥建设管护,巩固村内严重破损路桥达标改造工作成效,分步推进较差道路和临河有安全隐患路段的局部整治,提升道路管护水平。加快农村公厕新改建,制定常态长效考核补贴制度,确保2025年底前全区所有农村公厕均达到三类及以上标准。

4.优化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创新建设乡村型“我嘉·邻里中心”,高效集聚党群、养老、健康医疗、文体等服务功能。实施“城乡学校携手共进计划”,整体提升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强化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优化乡村医生队伍。增强农村养老服务功能,建设“家门口”养老服务综合体,创建市级示范养老睦邻点。向农村地区配送公共文化资源,真正打通公共文化“最后一公里”。

(四)坚持多措并举,拓宽农民增收致富路径

1.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制定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22-2026年)》,全面优化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布局。以“加工配送+合作社+农户”模式形成蔬菜产业联合体,推进上海都市蔬菜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续建项目、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项目落地。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组建区农业农村投资促进工作推进专班,举办招商推介会,开展集中签约,全面推进农业农村领域招商提效、项目提速、产业提质。

2.促进集体经济转型升级。探索创新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成立区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联席会议,提升农村存量资源要素统筹能级,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倾斜。探索发展集体经济的新模式,实施“一村一策”,以“腾笼换鸟”“飞地”“组团发展”“筑巢引凤”“国企帮扶”等五种模式,因地制宜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二、问题和不足

我区虽然在促进乡村振兴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有一些瓶颈问题有待解决:

(一)现代农业产业格局有待成形

1.能凸显嘉定农业产业优势的项目不多。全区像马陆葡萄这样有活力的能带动区域产业整体发展的优势项目不多,哈密瓜、草莓等产品未能形成较强产业优势,难以发挥示范效应和规模效应。

2.缺乏统筹规划布局。缺少合理的农业空间布局,目前主要以农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模式各自发展,大多数村没有明确的产业发展方向,资产、资源利用率不高。

3.全产业链延伸和产业融合发展有差距。农业精深加工规模小,农业产业链不够长。地产农产品市场知晓度不高,营销体系还有待完善,营销能力还有待增强。农文旅一体化发展模式尚不成熟,乡村旅游等相关服务业的带动作用不强。

(二)乡村风貌和人居环境发展不平衡

1.农房普遍老旧,更新需求高,推进力度有待加强。全区现有农户数为6.8万户,其中,计划撤并上楼1.8万户,集中居住2.4万户,原地保留和平移归并2.6万户。面对57个保留保护村中老旧房屋占70%的现状,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力度和农村村宅更新进度仍需进一步关注。

2.政策支持力度有待继续加强。通过重点配套建设项目,保留保护村的基础设施、公服设施从硬件方面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非保留保护村暂无相关政策支持。

(三)乡村治理效能有待进一步提升

1.长效治理机制有待健全。面对辖区外来导入人口量大、城乡结合部多和省际边界线长等特点,已消除的各类问题容易反弹回潮,需要久久为功、持续用力、常治长效,在巩固已有工作成效的基础上,将继续强化农村地区管理和矛盾源头治理。

2.缺乏相关政策支持。对全国及市级乡村治理示范村、镇的扶持政策,鼓励基层在网格化管理覆盖、精细化服务、规范乡村治理清单制应用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创新,有力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从乡村振兴示范村发展来看,存在投资大、维护成本高、回报慢等现象,可持续发展难度增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来源较为单一,以集体土地和物业租赁为主,自我“造血”功能还需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还需拓宽。

三、下一步工作

我区将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为重点,发挥好背靠超大城市的优势,尊重基层首创、鼓励探索创新,通过推进“一二三”工作思路,持续深化“三园”工程建设,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上展现新气象,把乡村建设成为嘉定现代化新型城市的靓丽底色。一是聚焦“一个目标”,即至“十四五”期末,全区57个保留保护村实现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标准全覆盖,在乡村建设上更注重提品质,全面优化配套设施,分类推进示范村建设,加快农房品质提升。二是厚植“两个优势”,即科技优势和品牌优势,在产业发展上更注重强特色,不断促进农业提质增效。三是抓好“三个统筹”,即统筹规划、统筹资源、统筹保障,在农民生活上更注重增活力,促进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