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常委会工作 >> 监督工作 >> 内容

关于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情况的报告

2023-09-26 点击数:

──2023年9月25日在上海市嘉定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上

嘉定区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  方云芬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区政府委托,现向区人大常委会作关于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情况的报告。

嘉定区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区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和联席会议组长由区长担任,我区是全市最早的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县,也是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今年正在全力争创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区。近年来,我区以人民群众对更可及、更高效、更优质的中医药服务需求为导向,紧紧围绕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一主线,全面推动区域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全区现有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748人,其中,区中医医院148人,其他区级医院72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人;有中医类全科医师147人,达到0.79人/万常住居民。

一、工作举措与主要成效

(一)坚持均衡普惠,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能级

1.以规划为引领,高位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根据国家和本市中医药工作部署和要求,我区先后制定实施《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嘉定区中医药“强基促优”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嘉定区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嘉定区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等,从政策保障、人财物支撑等方面全方位推进区域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区政府把中医药工作纳入全区卫生健康重点工作,加强顶层设计,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牢固树立并积极践行“把中医融入万策”的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中医药法》及《上海市中医药条例》,促进中医药事业法制化、规范化发展,在全社会营造“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氛围和共同发展中医药的良好格局。

2.以创建为抓手,全力夯实中医药发展基础

我区曾两次高分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评审,在此基础上,今年将全力以赴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区。前期,已成立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区领导小组,由区长任组长,成员单位包括20个委办局和12个街镇政府,制定《嘉定区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区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推动软硬件建设同步发力:一是优化中医医疗资源配置,积极引入上海市中医医院,按照三级医院标准及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目标启动嘉定区中医医院异地迁建项目,全区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中医馆、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名老中医(流派)工作室全覆盖。二是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积极推进“一社区一流派一特色”建设,中医专病专科门诊实现社区全覆盖,6家社区创建成为新一轮上海市中医药特色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家服务站创建成为首批上海市中医药特色示范社区卫生服务站,以点带面,持续推动优质中医资源下沉,让社区真正成为中医药服务的主阵地。

3.以中医医联体为载体,不断完善三级中医医疗服务体系

深入推进“上海市中医医院—嘉定区中医联合体”建设,依托市中医医院的资源优势和龙头效应,聚焦文化联动、人才联培、科研联建,构建完善以市区中医医院为龙头,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健机构中医药科室为骨干,社区为主阵地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形成“市—区—社区”梯度支持的三级中医医疗服务体系。目前,4家区级医院和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加盟13个市级中医专科(专病)联盟,以专科(专病)协作为纽带,通过制定、实施和优化中医临床诊疗工作方案、设置联合门诊(病房)等手段,切实满足区域内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康复等中医药服务需求。

(二)坚持提质增效,纵深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1.强化中西医协同,发挥中医药独特作用

持续完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建立区内中西医协同长效机制,加强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开展“上海市西医学习中医在职培训班(嘉定班)”,146名非中医类别医师踊跃报名,着力培养一批“能西会中”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全区除中药饮片外可开展针灸等中医医疗技术服务10类80项,中医药服务量逐年提升。不断加强中医治未病能力,做实“一老一小”及慢性病、肿瘤等重点人群中医药信息化、规范化健康管理,65岁及以上老年人、0-3岁儿童等重点人群中医药健康管理率均大于70%。

2.强化改革创新,试点中医药医保多元支付方式

牢牢抓住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建设契机,在第一批22个中医优势病种基础上逐步扩大试点范围,按照“优势突出、临床成熟、疗效确切、安全可控”的原则,稳步推进中医优势病种按疗效价值付费试点工作,实施按病种付费改革,进一步探索中西医同病同效同价和按疗效价值付费模式,充分发挥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对本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支持促进作用。

3.强化项目引育,推动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以学科为依托,培养杏林人才。通过设立中医药学科和科研专项、组织区名中医评选、实施练川岐黄学堂培训、开展西医学习中医在职培训等,加强中医药人才培育。近三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3项、上海中医药科技奖2项、上海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奖2项,2人获得上海市区域名医。二是以师承教育为载体,培育岐黄青年。依托名老中医工作室平台,开展名老中医专家社区师带徒项目,通过导师口传心授,培养岐黄青年骨干人才。目前建有1个国家级、4个市级基层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16名首批市、区级师带徒学员出师,第二批26名市、区级师带徒学员将先后出师。三是以医联体为平台,合作培养提高型与后备型中医骨干人才。开展基层骨干人员择优“双聘”工作,先后推荐19名学员参加三批次上海市中医医联体基层骨干研修班,畅通区域医联体成员单位间中医药人员流动及互认渠道,完善医联体内骨干人员“双聘”机制。

4.强化多元融合,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

重点打造以中医药产业为特色的嘉定新城健康服务特色集聚区,加快推动真仁堂、雷允上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积极打造现代化、国际化的中医药产业基地,助力全区生物医药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同时,借助区内乡村和旅游资源,建设一批以中医药为主题的健康产业园、健康旅游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和文化展示馆,推动中医药文创、健康旅游产业蓬勃发展。进一步深化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在产学研用方面协同创新,共同打造高水平“产学研用”平台,深入挖掘临床经方、验方,促进中医药制剂发展和成果转化。

(三)坚持守正创新,大力弘扬中医药健康文化

1.挖掘精华,深入推进海派中医流派传承

筑巢引入名中医流派,“陆氏针灸”“朱氏一指禅”推拿、蔡氏妇科、辽宁彭氏眼针、丁氏内科、张氏内科、董氏儿科、石氏伤科等中医流派及上海名中医曹烨民(脉管专病)工作室先后落户嘉定。持续加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陆氏针灸”“朱氏一指禅”推拿等在嘉定传承发展,在南翔镇建设“陆氏针灸传承研究中心嘉定分中心”,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朱氏一指禅”共享推拿(亲子+敬老)疁城行等项目,加强中医药非遗传承保护,推动中医药文化不断发展。进一步传承发展郑氏妇科、陈氏儿科、喜氏妇科等本土中医流派。持续深挖本土中医流派非物质文化特征,大力推进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申报,支持郑氏妇科联合兄弟省市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氏儿科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喜氏妇科申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2.打造品牌,大力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持续开展“杏林文化疁城行”品牌活动,推进中医药文化知识“七进”,即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进农村、进楼宇、进企业、进军营,促进中医药文化更广泛融入群众生产生活,进一步提升老百姓的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更好履行健康第一责任人。着力培育“一镇一品”等中医药健康活动服务品牌,重点打造安亭中医药健康文化特色小镇,以“防治康一体化中医药治未病服务三级网络提升工程”为抓手,建设以防、治、康、体、教、产为一体的特色街镇,发挥中医“治未病”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功能,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目标。

二、存在问题

当前,我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尚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是区域中医药品牌特色不够凸显。目前区内虽引入多个中医药名家工作室,但具有国内外知名度的中医药名家工作室和特色中医品牌相对匮乏。二是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区内高水平中医药人才队伍梯次结构还不够优化,中医药人才激励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落实,中医药创新能力还不足以服务城市发展,中医药人员职业发展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三是智慧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步伐需进一步加快。智慧化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尤其是区中医医院智慧化水平还比较薄弱,需要通过数智赋能,加大投入,加快打造中医智慧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三、下阶段工作思路

下阶段,我区将以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建设为契机,以“中医药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中西医协同推进、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和中医药文化弘扬”四大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进区域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健康嘉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彰显优势,大力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依托现有资源,院地合作、区域共建,通过合理布局、流程再造,打造一批区域中医诊疗中心;建设区级中医优势专科,树立临床疗效显著、特色优势明显、综合实力雄厚、辐射带动强劲的具有嘉定特色的中医药专科品牌;在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建设中医阁,持续推动中医优质资源下沉。

第二,联大靠强,纵深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依托瑞金医院“上海市中西医结合旗舰医院”建设,推进南翔医院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创建工作,聚焦脑卒中、肿瘤、糖尿病、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疑难疾病、慢性病及传染性疾病,形成区域特色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提高中西医结合诊疗服务水平。以中西医联合诊疗优势明显的脉管病为试点病种,探索建立健全涵盖脉管病预防、治疗、康复的中西医整合型防治体系和管理服务链,形成可复制经验模式。

第三,搭建梯队,深入推动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加强区校合作共建,推动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相结合,培养一批多层次的中医药传承型人才。加强嘉定区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着力打造一支以领军人才为引领,青年优秀人才、骨干人才、基层实用人才为主体的高素质中医药特色梯队人才队伍,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队伍保障。

第四,传承发展,全面推动中医药文化弘扬。积极引进国医大师、市级名中医在我区设立传承工作室,强化区内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传承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探索建设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嘉定分馆及嘉定区流派传承基地,开展上海市流派传承人认证试点工作,加强“陆氏针灸”研究中心、“朱氏一指禅”推拿等中医文化基地建设,建设2.0版“陆氏针灸”文博馆。健全中医药文化传播体系,深化中医药“一镇一品”建设,加强中医药健康科普宣教,丰富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内容,推动中医药融入群众生产生活,不断提升市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

区政府将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发挥我区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的基础与优势,持续改善中医药发展条件,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推动区域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迈上新台阶。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