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常委会工作 >> 监督工作 >> 内容

关于国有资产(自然资源)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3-09-26 点击数:

──2023年9月25日在上海市嘉定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上

嘉定区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2023年工作计划,本次常委会会议审议区政府关于国有资产(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的报告,书面审议《关于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为做好常委会会议审议工作,提高审议质量,财经委、预算工委于8月初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期间,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连正华参加了专题调研会,听取了区规资局、财政局、水务局、绿容局、生态环境局等部门关于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情况的汇报,全面了解我区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情况。现将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本区国有自然资源资产基本情况

本区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的种类主要有土地、水、森林等资源资产,截至2022年末,本区自然资源资产基本情况如下:

1.土地资源。本区土地资源区域面积463.2平方公里。其中: 耕地、园地、林地、草地17182.77公顷,较上年度同比减少0.37%;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9187.76公顷,同比增长0.29%;交通运输用地5642.81公顷,同比增长0.46%;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4157.41公顷,同比减少0.51%;其他土地146.13公顷,同比增加2.44%。全区收储面积698公顷,账面价值约2115491万元。

2.水资源情况。全区水资源存量为25200万立方米,受去年降雨量减少和上游来水减少,同比减少65.1%。按照水资源费征收标准计量,水资源价值期末数为3000万元,同比减少61.7%。

3.森林资源。全区林地总面积9068.674公顷,同比增长0.72%,森林覆盖率达到17.4%。全区湿地面积3021.89公顷,同比增长0.3%。

(二)管理情况和成效

区政府压实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主体责任,以国土空间规划为统领,扎实做好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摸底清查和统筹使用。以提高土地利用绩效为导向,加强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和低效用地处置。以资源保护为目标,注重资源资产和生态属性的协调,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支撑和国民经济社会稳健发展的统筹协同。

1.坚持自然资源节约集约使用,推进城市发展品质提升

加快嘉定新城规划建设和自然资源要素保障,围绕新城发力战略目标任务,完成覆盖马陆、安亭、徐行、工业区以及老城周边等区域的嘉定新城单元规划报批,稳妥有序落实耕地进出平衡,严控新增城镇建设用地。落实“开放北虹桥、创新领航地”的发展定位,开展北虹桥重点控规编制,做好规划调整方案和土地供应方式的衔接,推进存量土地升级、低效园区转型和工业用地盘活。抓住全市全面推进“两旧一村”改造的政策机遇期,在享受“1+15”政策中“预供地”、资源地块捆绑、前期成本划转等方面形成一套完整政策支持,从节约集约用地入手破题,大力推进城市更新,在自然资源节约集约方面取得新成效。

2.筑牢底线思维,加强自然资源管控

推进土地资源空间规划编制与实施工作,明确土地资源、人口规模、生态环境、安全保障四条底线,健全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和文化保护控制线的“四线”管控体系。通过科学划定“三区三线”,在“一张底版”上加强统筹协调和综合平衡,建立全区国土空间发展格局的“基础骨架”,在保障我区提升城市发展能级、优化产城发展格局、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更好地保障粮食安全生产、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3.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落实生态环境治理

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大气污染防治方面,以第三轮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为抓手,突出臭氧污染攻坚、柴油货车污染攻坚重点,切实提升大气环境精细化管理水平。水污染防治方面,持续开展入河排污口的排查、监测、溯源,同步推进问题排口整治,加强入河排污口的常态化管理。持续推进重金属污染防治、污水治理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工作,加强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农村水环境整治,提升全区优III类断面比例。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全面落实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持续开展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地块现场检查工作,确保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结合本区资源环境审计报告和市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情况,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中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需予以重点关注:

(一)资产管理基础工作仍需进一步夯实

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统计等基础工作存在不足,自然资源资产信息共享有待加强,相关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工作需加快推进。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在实际开展自然资源类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工作中,自然资源监测与管理业务部门的协调机制仍处于磨合之中,各部门之间的监管边界和责任划分有待进一步清晰。国有自然资源资产负债报表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价值核算和价值评估工作需加快推进。

(二)土地精细化管理尚待加强

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存量产业用地盘活力度还不够,低效产业用地退出机制尚不健全,产业用地监管需进一步加强,绩效有待提升。有限土地指标的精准投放和高效运转,做好各类土地资源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土地供应、土地储备、城市更新的联动管理机制尚需完善。

(三)生态环境质量有待提升

我区中小河道生态环境依然脆弱,部分河道水质仍有反复;已完成生活污水雨污混接改造后,居民楼私设排水管,直排河道问题依然存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行长效监管机制落实还不到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还不够。部分公益林地、生态绿化廊道后续养护和管理工作有待加强,日常修剪维护还不及时;建筑工地、部分混凝土搅拌站、码头堆场等扬尘污染控制问题依然存在,防治监管手段还需加强。

三、意见和建议

(一)完善国有自然资源总量管理制度,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一是继续深化国土资源“多规合一”改革,构建全区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落实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强化落实耕地保有总量、建设用地总规模、用水总量、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约束性指标。二是持续优化空间布局,深化土地为主的自然资源全生命周期管理,推进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围绕我区新城和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两大发展战略引擎,聚焦新城和北虹桥等重点区域、“两旧一村”等重大项目,落实“十四五”规划发展战略、产业方向、民生项目等需求,将各专项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形成统一体系,最终实现上下衔接、横向协调、安排科学的规划体系,为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提供高质量的规划支撑。三是进一步加大以城市更新规划统筹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积极探索土地供应、土地储备、城市更新的联动管理,聚焦水、绿、林要素自然资源协同保障,稳妥有序落实耕地进出平衡,确保自然资源总量平衡。

(二)改进和优化国有自然资源科学评估机制,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区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部门之间的整体联动,探索建立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与耕地保护、生态修复、执法等管理业务部门的协同机制,确保国土调查成果的精准性、真实性与现实性。要强化数据成果共享应用,形成管理合力,探索搭建国有自然资源、水务、环境、绿容等部门数据统一共享平台,深入挖掘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数据的内在价值和应用潜力。积极探索研究主要自然资源资产价值核算和价值评估工作,推进自然资源统计数据由数量到价值的转换,深化数据综合分析,提升决策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在支撑自然资源管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实际成效。

(三)加大自然资源保护力度,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的质量

聚焦重点领域,向污染防治攻坚精准发力,统筹推进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工作,强化河湖生态修复,加强土地污染的综合防治。加强林地、生态绿化廊道后续养护管理,强化责任追究。全面落实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持续开展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地块现场检查工作,巩固提升农用地分类管理水平,确保建设用地和农用地安全。进一步做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进一步形成生态环境执法合力。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强化落实企业环境污染损害赔偿责任。

以上报告,供常委会会议审议时参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