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常委会工作 >> 监督工作 >> 内容

关于推进特色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情况的报告

2024-05-28 点击数:

——2024年5月28日在上海市嘉定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上

嘉定区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张军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区政府委托,现向区人大常委会作关于本区特色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情况的报告。为全面贯彻土地高质量利用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要求,我区不断推动产业园区开发升级,以特色产业园区为关键抓手,积极围绕重点产业进行布局,出台各类政策文件,着力打造优势更优、强项更强、特色更特的园区经济,以高品质园区建设推动高质量产业发展。

一、基本情况

目前全区共19家特色产业园区,包括3家市级特色园区和16家区级特色园区,规划总面积27.1平方公里。园区产业方向主要聚焦我区“3+1”主导产业,其中聚焦汽车“新四化”产业的园区4个,聚焦集成电路及工业互联网产业的园区2个,聚焦高性能医疗设备及精准医疗产业的园区3个,聚焦在线新经济产业的园区3个,聚焦智能制造产业的园区3个,聚焦总部及文创产业的园区4个。

1、龙头园区产出贡献较大。2023年,特色园区共实现营业收入5106.9亿元,其中营收规模超百亿的园区有9家,占特色园区总营收的93.7%。排名前三的分别是中广国际广告创意产业园(2872亿元)、汽车智能制造园(537亿元)、智能传感器产业园(499.9亿元)。

2、园区税收比重有所提升。2023年,特色产业园区共完成税收121.1亿元,同比增长2.5%,占全区税收的16.4%,较2021年占比提高2.3个百分点。其中税收超十亿的园区有4家,分别是中广国际(33亿元),汽车智能制造园(19.8亿元),智能传感器产业园(16.1亿元),汽车创新港(10.8亿元),占园区总税收的66%;另外税收5-10亿元的园区有3家,税收低于5亿元的园区有12家。

3、特色产业集聚度提高。2023年,园区特色产业企业共实现营收4610.4亿元,税收99.6亿元,园区特色产业集聚度达到75%,较2021年的集聚度66%提升较多。其中汽车创新港、南翔精准医学产业园、虹桥新慧总部湾3家园区均围绕主导产业进行招商,特色产业集聚度都达到100%。

4、园区企业规模逐步扩张。2023年,特色产业园区新引进企业2029家,其中实地经营企业178家,注册型企业1851家;新引入的特色产业企业882家,占引进企业总数的43.5%。截至2023年底,园区落户企业总数11639家,其中实地经营企业1676家,注册型企业9963家;特色产业企业6569户,占园区企业总数的56.4%,较2021年同期38.8%有所提升。

二、加快特色产业园区发展的主要举措及成效

(一)建立组织架构,推动特色园区工作落实到位。

为加强特色产业园区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区-镇-园区”三级推进体系,区级层面由嘉定区投资促进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总体协调推进全区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工作,区发改委、科委、商务委、财政局、规资局、统计局、税务局、投促中心等相关职能部门形成工作合力,统筹推进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同时,在各街镇形成工作专班,由街镇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组成,负责辖区内特色产业园区的管理推进;并进一步下沉至园区,组建特色园区工作专班,由各园区负责人和具体联络员组成。通过搭建由上至下三个层面的工作小组,确保工作落实到位、政策宣讲到位、问题解决到位。

(二)加强顶层设计,特色园区管理机制逐步完善。

为加强对特色产业园区的管理,2021年出台《嘉定区特色产业园区认定及考核办法》,经过两年的工作开展,2023年,为了进一步提升政策文件的系统性和引领性,对原有的认定考核办法进行修订,出台《嘉定区特色产业园区管理办法》和《嘉定区特色产业园区绩效评价办法》,进一步完善特色园区的准入标准、考核评价和日常管理等内容,从规划定位、产业发展、创新能力、运营管理、平台赋能、功能配套等多维度制定园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实施特色产业园区星级评定。通过梯度管理,形成“市级特色园区-区级特色园区-培育类特色园区”的发展体系。

(三)出台扶持政策,引导激励园区高质量发展。

在对标市级特色产业园区若干政策措施的基础上,结合我区实际,出台《嘉定区关于加快特色产业园区建设的实施意见》。从“支持园区转型及管理提升”和“支持园区企业高质量发展”两大方面,制定了16项具体措施,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盘活土地资源、特色品牌打造、加强专业管理等方面,对特色园区及企业予以大力支持和鼓励。比如,对特色园区的首次认定、管理团队考核优秀的给予资金奖励(在全市范围内首创);对园区内企业有供地需求的,实行“绿色通道”机制;对企业技改项目给予超额的叠加式扶持;对企业引才上予以重点支持,特别是在我区特殊人才落户的名额上,予以重点倾斜。并制定《嘉定区特色产业园区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特色园区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截至目前,已拨付特色产业园区专项资金3620万元,其中特色园区奖励资金1200万元、园区管理团队奖励资金500万元,企业技改扶持资金1920万元。

(四)强化资源配置,特色园区服务能级水平提升。

围绕园区所需,强化各类资源配置,支持园区发展。一是强化企业服务资源。挑选具有企业服务经验、有较强沟通组织协调能力的工作人员,形成嘉定区企业服务专员队伍,共计600多名,并为每家特色产业园区配置服务专员,贴身服务园区内重点企业。推动市、区两级企业服务资源向园区赋能,强化园区服务队伍能力建设,持续做强园区服务功能。二是强化金融服务资源。以市级设立园区高质量发展基金为契机,牵头区国资委、园高基金、工投集团等单位,共同筹建园高基金嘉定子基金,发挥资本力量对园区开发的撬动作用。经多轮洽谈,已明确首期募集资金4.8亿元,各投资方正在办理内部决策流程。三是强化政策资源。积极推动特色产业园区申报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2023年,我区智能传感器产业成功获评国家级特色产业集群,氢燃料电池产业、汽车电子电气产业成功获评市级特色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园区及产业影响力。

(五)创新开发路径,产业园区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针对园区发展现状不同,探索实施个性化的园区开发方案,园区产出效益显著提升。一是围绕重点发展产业,通过街镇主导,对园区进行成片改造提升。如安亭镇依托同济大学溢出效应,打造环同济创智城,着重规划布局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打造“嘉定氢能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将片区内老旧企业退出,引入捷氢科技、未势新能源、丰田技术中心、堀场仪器等优质企业,促进园区产业转型升级。园区单位土地产出从“十四五”初期的 29.2亿元/平方公里提高至2023年末73.4亿元/平方公里。二是采用政企合作盘活土地资源。如上海国际细胞科技港,采用政企合作方式承租企业物业,原来企业土地产出较低,街镇与企业合作开发后成效显著。至2023年底,园区已引进细胞治疗、医疗器械、临床检测等医疗健康产业企业174家,完成营收17.8亿元,产值1.8亿元,税收8900万。三是通过引进第三方力量,打破园区转型瓶颈。如江桥镇承接市级战略部署,采取“区区合作,品牌联动”的方式,引入临港集团,园区升级打造临港嘉定科技城,按照整体转型、分步实施的方向,聚焦智能制造、生命健康、在线新经济三大重点产业领域,建立新一代的科创园区。园区单位土地产出从“十四五”初期的58.4亿元/平方公里,提升至2023年末167.0亿元/平方公里。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特色产业园区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园区发展不够均衡。各个园区在发展阶段、资源禀赋、条件优势上存在差异,造成园区发展水平相差较多。比如产出规模最大的中广国际2023年营收达到2872亿元,而产出最小的南翔精准医学产业园营收仅2.2亿元,体量规模相差千倍。

(二)部分园区主导产业不明显。一些园区产业较为分散,没有明确的主导产业,或是几个主导产业之间缺乏关联性,无法体现特色产业园区的“特色”。比如盛创科技园主导产业为“以决策、研发、中试、创业为特征的高科技产业”,产业导向比较宽泛模糊;华亭智慧绿谷主导产业为“农业深加工和农业高科技研发、精密制造业及数字经济服务”,产业导向较为分散,不够集聚。

(三)园区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部分园区缺少专业化的管理、运营、招商团队,跨区域园区在整合资源方面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比如工业互联网示范基地,由复华园区和工业互联网园区两块组成,分别由两家公司进行运营,没有统一的管理主体,未实现有效的资源共享和产业合作。

(四)园区二次开发难度较大。除了完全新建的园区以外,大部分园区都是以存量资源为主,存量土地往往产出偏低,但土地二次开发成本高,街镇受发展基础、地方财力、区域位置等制约,对园区二次开发主动性不够,造成能级提升受到掣肘。

四、下一步工作举措

特色产业园区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2024年将聚焦能级提升谋思路,坚持“以实绩论英雄”,围绕特色产业定位,强化产业园区全生命周期服务和管理,进一步细化压实园区产业规模目标,加快引进一批高能级产业项目,把园区载体的功能做实、品质做优、贡献做大,加快推动园区能级、产出规模再上新台阶。

(一)坚持规划引领,优化空间布局。

围绕我区重点产业领域,强化规划引领,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汽车产业,全面提升“三港两园”发展能级,推动汽车芯谷规划落地。集成电路产业,推动车规级芯片和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促使汽车芯片设计产业集聚。生物医药产业,启动新一轮生物医药产业规划,重点打造精准医学和高性能医疗装备两个主导产业集聚区,同步建设若干个核心产业园。积极布局新赛道,形成若干个新赛道特色园区。通过不断完善规划布局,推动特色产业园区完成“十四五”各项目标任务(在空间布局上,全区特色产业园区总规划面积超过35平方公里,物业空间超过1000万平方米,特色产业集聚度超过60%。经济指标上,实现营业总收入5000亿元,税收总额突破200亿元)。

(二)强化运行分析,推进全面诊断。

对园区进行体检,开展专项调研分析,加强精准指导。一是健全特色园区统计制度。排摸特色园区企业清单明细,加强与区统计局、区税务局等部门的沟通联系,提升园区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强化园区发展运行情况统计分析,为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二是开展调研分析。一方面,要求园区自诊,全面梳理发展建设情况,剖析园区发展优劣势,提供相关台账材料。另一方面,与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合作,开展特色产业园区专项调研,结合实地走访,了解园区真实发展情况,摸清园区短板和存在问题。三是制定“一园一策”。根据调研分析情况,对园区进行体检,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园区,从产值规模、创新能力、链主企业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通过科学把脉诊断,帮助园区找准关键“病灶”,量身定制能级提升“药方”,形成“一园一策”诊断情况报告,加强精准指导。

(三)聚焦重大项目,育增量转存量。

一方面,培育增量。聚焦重点产业、新赛道产业、未来产业,加强特色产业园区规划布局,加强与区投资促进中心的工作联动,强化特色产业招商,引进和吸纳一批优质项目落户特色园区及汽车芯谷、联影小镇、上海械谷等培育型特色园区,激发园区新增长点,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集聚。推动园区把产值规模做大,加速能级提升。另一方面,升级存量。充分运用低效盘活、“工业上楼”、“零增地”改扩建等政策工具,推动园区土地提质增效。对特色园区范围内的项目进行梳理,重点加强跟踪服务,助推项目顺利建设投产,推动园区存量土地焕发新生机(目前已梳理重点项目47个,占地面积2052亩,总投资204.1亿元,投产后预计新增产值324亿元,新增税收21.7亿元)。

(四)提供精准服务,推动园区赋能

结合区营商环境7.0行动方案,一是强化政策服务。落实好政策宣传“最后一公里”,组织开展政策进园区活动,加强基层政策服务队伍能力建设。同时根据“一园一策”诊断情况,向园区推送针对性政策,鼓励园区进行申报。二是强化金融服务。探索建立符合特定区域产业定位和产业集聚的产业基金,开辟资金链助力产业链新模式。加强与区国资委、工投集团等单位的沟通联系,尽快推动园高基金嘉定子基金注册备案,启动首发项目投资建设,以存量用地、司法拍卖和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处置的工业厂房和工业用地为重点,引导基金投向园区二次开发,撬动资本力量促进园区能级提升。探索采用货币、实物、股权等不同补偿方式盘活存量土地,加强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动力。三是强化企业服务。结合重点企业服务“嘉速包”,配置服务管家,加大园区帮办代办和诉求解决的力量配备,通过精准高效服务,支持园区重点企业做大做强。

(五)制定考核目标,完善评价体系。

通过正向激励、反向约束相结合,完善考核评价,强化园区日常管理。一方面,加强街镇绩效考核。把特色产业园区工作纳入街镇绩效考核体系,单独成项,提高分值比重,细化年度考核目标,将2024年特色产业园区各项产出指标分解到各街镇,进一步压实属地责任,加强定期工作调度,年底对照目标进行考核,督促街镇工作推进。另一方面,加强园区绩效评价。修订完善特色园区准入、统计、评价、退出等机制流程,促进园区先建后评、分类指引、有进有出、动态管理。根据园区年度绩效评价情况,强化评价结果运用,对发展不好的园区发出警示,对新准入的园区和考核评价优秀的园区继续予以资金奖励,加强园区建设和人员激励,推动园区“比学赶超”。

(六)实施动态调整,优化园区结构。

做好特色园区准入评审和绩效评价工作,一方面,吸纳优质园区。按照准入标准,从物理空间、产业定位、产业能级、创新能力、管理主体、功能配套、生态环境等多个维度,对上海智能汽车软件园、北虹桥智能制造产业园、械谷、现厂在线新经济产业园、元创湾等申请准入的培育类园区进行评定,增加一批优质的特色产业园区。另一方面,淘汰落后园区。拟参照市级文件,采用末位淘汰制,按照近三个年度的绩效评价结果为依据,对园区实施退出,形成事前申报、事中管理、事后评估退出的良性循环机制。通过优胜劣汰,加强园区动态管理,特色产业园区总数保持在20家左右,内部结构逐步优化,实现特色园区整体能级提升。

(七)推动品牌建设,强化示范引领。

推动特色产业园区在空间载体、企业服务、集群发展、运营管理和生态培育等方面的探索,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园区标杆品牌。推动氢能港(氢燃料电池产业)、汽车智能制造园(汽车电子电气产业)今年冲刺申报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积极发动其他有一定产业基础的街镇及园区申报市级特色产业集群及特色产业园区称号,增强园区的品牌影响力。发挥优秀园区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召开工作例会、发布特色园区认定公告、加强新闻报道、印发特色园区宣传册等方式,加大园区品牌建设、园区管理经验、优秀发展案例的宣传力度,促进特色园区互相学习交流,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和发展能级。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