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区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推进情况汇报
——2024年6月26日在上海市嘉定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29次主任会议上
嘉定区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李燕
主任、各位副主任:
现就嘉定区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推进情况作汇报。
自2020年,嘉定工业区管理委员会被市人大常委会确定为基层立法联系点以来,区人大常委会先后设立了马陆镇众芳社区、真新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以下简称联系点),在3家联系点基础上,作为触角延伸,设立6家“嘉小豸议事厅”。制定《嘉定区人大常委会关于促进基层立法联系点赋能提效的意见》(以下简称赋能提效意见)以及工作办法、联席会议制度等。为充分了解本区市、区两级联系点贯彻落实《赋能提效意见》情况,根据区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今年重点聚焦本区联系点工作情况开展专项监督调研。调研在日常工作联系基础上,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外出考察学习等方式,全面了解工作推进情况,听取意见建议。
一、基本情况
四年来,市、区联系点共参与了46部紧密关联社情民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草案意见征询,汇总上报意见建议1896条。已经公布的33部地方性法规中,有170条意见建议被市人大采纳。区级层面,先后组织参与6件涉及民生的区政府规范性文件实施后评估和重大行政决策出台前意见征询,收集并反馈区政府意见建议79条。各联系点在参与好立法(政策)征询工作基础上,围绕“赋能提效”,注重在“基层属性”“联通属性”“立法属性”上下功夫。主要做法是:
一是提高站位,落实保障。区人大常委会连正华主任始终要求,要将建好联系点作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举措抓推进、促提升。工作开展以来,明确区、镇、点三级工作职责,坚持全程指导、全面保障、全员协同,确保联系点建设有力有序推进。各联系点立足实际,在各级党委领导和支持下,统筹区域法治资源,形成各自工作推进组织架构和工作模式。
二是融合资源,整体布局。一方面,注重让更多层面动起来。市、区联系点通力合作,资源互通,平台共享。以市级联系点辐射带动区级联系点,让立法意见直达市人大。联系点与“家站点”深度融合,搭建“嘉小豸议事厅”,积极发挥人大代表和专业人士的作用,把相关的社情民意转化为立法修法建议,实现优势互补,融合推进。联系点与职能部门横向互动。聚焦赋能提效要求,搭建联系点与政府部门、司法机关联动桥梁,开展更加丰富的法宣活动。另一方面,注重让更多力量聚起来。各联系点共下设61个信息采集点,选优配强600余名信息采集员队伍;建立专家顾问团、顾问单位资源库;筹措第三方专业机构及招募法律服务志愿团队等专业资源作为支撑。
三是开拓创新,提质增效。以联系点实体化阵地为载体依托,实现联系点建设与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人民群众、推进普法依法治理等工作深度融合。2022年7月,创设联系点专属“IP”形象“嘉小豸”。聚焦赋能提效要求,发挥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作用和联系点贴近群众优势,开展“嘉小豸去游学、嘉小豸来说法”等主题“线上+线下”交互式互动体验系列活动,近300余人次参加了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活动反响。2023年,建立“嘉小豸议事厅”,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为民办实事项目、与群众关系密切的政策等纳入议事范畴,打造企情民意的“气象站”,架设服务群众的“连心桥”。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前期,联系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但在新时期、新形势、新要求下,与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立法的需求相比,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需要研究与突破。主要是:
一是制度落实不够到位。联系点工作作为一个软指标,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目前,《赋能提效意见》以及各点位相关制度已经制定,但尚未落实到具体举措上。比如,线下活动开展不经常,信息采集网格考核评估未落实,队伍建设业务培训有缺失等,在制度机制创新、激励举措健全等方面都相对滞后,用制度固化举措,争取横向支持力度和资源整合都还不够。
二是辐射拓展不够广泛。立法(政策)意见征询大多采用线上征询,较多依赖于专家顾问团、法律服务志愿者、信息采集员等,尤其是主要依赖于专家顾问,这与联系点设立的初衷,即围绕广泛参与的原则,思考如何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吸引不同职业群体和不同年龄段人群,参与到联系点工作中来,确保立法过程中能够全面把握各方诉求,兼顾各方利益,关注各方关切,形成社情民意“最大公约数”的要求和原则不尽匹配。
三是赋能提效不够有力。联系点在立足立法征询主责主业外,目前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相关工作要求,全面推进赋能提效,强化溢出效应,以立法带动执法、守法、普法等各方面工作,助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但相关工作成效有待进一步显现。市、区相关实施意见已经制定,目前需要各联系点结合自身实际,细化举措,推动工作开展,但实际情况不够乐观,相关举措还未形成,效用体现有待检验。另外,联系点赋能提效的过程中,需要多部门的共同参与,部门之间的协同性、联动性不高,还未形成完善的协作机制。
四是队伍建设不够完善。联系点目前都建立了专家顾问团、法律服务志愿者、信息采集员等三支重点队伍。目前在队伍管理、能力建设、凝心聚力、激发活力等方面尚未形成丰富而有效的措施,在积极性、主动性的调动上措施不足,缺乏号召力、推动力,影响了专业队伍整体效用的发挥。
五是宣传工作不够重视。由于存在认识有偏差、参与不广泛、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对联系点功能作用的发挥、联系点工作推动的法治价值,缺乏由上到下、由内到外广泛而有力的宣传。对工作经验、典型案例,缺少深度总结与必要的案例分析,通过典型宣传,带动基层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作用发挥不够。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进一步提高认识,提升制度执行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就是要继续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不断创新民主政治的实现方式。联系点制度的探索,拓宽了民主立法渠道,强化了基层单位参与立法职能,使得立法工作更能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要求我们在联系点工作上,要转变思想认识,从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高度指导思想和推动工作。各联系点要确保工作班底配强配好,纳入整体工作通盘研究,统筹考虑。要落实好《赋能提效意见》,结合本区域特点,细化措施,持续完善工作流程、优化队伍建设、提升队伍素质等工作制度机制,使联系点工作跟上市人大常委会要求和工作开展形势要求。
二是进一步务实求效,扩大参与覆盖面。要坚持和践行好联系点“基层属性”。立足实际,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通过多种方式把工作触角延伸到基层的各个角落,为广大基层群众和各界人士表达立法诉求、政策意见、反映社情民意提供有效的渠道、平台和载体,不断提高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区级层面,下一步将“嘉小豸议事厅”由6家拓展至全区12个街镇,进一步推动联系点与“家站点”相关功能融合,通过发挥代表引领作用,让参与立法更加广覆盖、聚民智,让涉及民生的政策、区域重大事项更多接地气、听民意。各联系点、“嘉小豸议事厅”要采取“线上+线下”,比如面对面现场座谈、网对网建言献策;街谈巷议说立法、葡萄架下话政策等更加多元的方式,让“各类群体请进来”“点上工作走出去”,广泛听取意见、普法宣传,让更广泛的群众真切感受到联系点工作就在身边。
三是进一步赋能提效,提高平台辐射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联系点作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举措,要更加关注民主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及时性,持续激发人民群众参与基层民主实践的内生动力,充分发挥各级平台的辐射作用。要助力基层社会治理。要进一步转变工作思维,整合平台功能,由“立法中”向“立法前”和“立法后”两端延伸,助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搭建“嘉小豸议事厅”,将联系点与“家站点”嵌入式融合;探索“三所一庭一室”进联系点,链接治理资源。通过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将立法机关立法征询任务、区政府规范性文件、本区域涉及民生重大事项等纳入议事范畴,将“立法直通车”搭载“社情民意直通车”,通过献计献策,推动在基层治理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要助力普法宣传。充分整合本区域职能部门资源,引导各职能部门在赋能提效普法宣传中各司其职,各展其用;充分运用好专家顾问团、法律服务志愿者、第三方合作机构等专业智识资源,在不同部门互相配合的基础上,落实好联系点普法宣传功能。要助力法律实施情况反馈。在参与执法检查和专项监督工作中,通过深入调研,听取各类群体对相关法律在所在区域贯彻实施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和意见建议。对涉及的法律问题加强总结梳理,作为提交法律修改建议的重点内容,实现联系点功能延伸拓展。
四是进一步凝心聚力,增强队伍向心力。要注重人才吸纳。对现有专家顾问、信息采集员、法律志愿者三支队伍,每年进行评估,通过选拔、推荐、退出等制度落实,及时将政治素养好、责任心强、具有一定法律知识和能力的同志吸收进来,提高参与立法工作的专业性和科学性。要注重日常管理。与队伍人员所在单位、部门加强沟通联系,结合工作参与度、实际成效等,及时反馈参与成果。要注重学习培训。建立健全学习培训机制,分层面、分类型开展业务培训。通过理论学习、实地考察、经验交流等形式,拓展培训内容,丰富培训类型,调动联系点各类队伍参与积极性,提高专业工作能力。
五是进一步强化宣传,提升平台影响力。围绕重点工作,明确宣传重心。打好“嘉小豸”及“嘉小豸议事厅”品牌,借助市级、区级及辖区内各层面宣传媒体,用好“线上+线下”等各类宣传媒介,对联系点赋能提效的平台价值予以宣传,让更多基层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到立法联系工作中。借助宣传媒介,拓展宣传范围。注重用好展厅功能,通过活动组织参与,加大宣传普法、基层民主自治等工作的宣传,实现“一次参观就是一次普法”。聚焦先进典型,宣传工作实效。积极展示立法联系工作重要成果;积极宣传先进集体、个人典型事例,加大案例分析,加大成果展示与宣传,以典型案例激发参与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自豪感,带动基层群众的参与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