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常委会工作 >> 监督工作 >> 内容

区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关于推进特色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

2024-06-28 点击数:

(2024年6月26日上海市嘉定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9次主任会议通过)

2024年5月28日,区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区政府《关于推进特色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情况的报告》。区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向本次会议提供了相关调研报告。常委会会议对调研报告表示同意。

常委会会议认为,区政府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积极布局推进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工作。注重政策赋能,在园区管理机制方面,建立“区-镇-园区”三级推进体系,多方位加强政策系统集成。注重需求导向,在园区服务能级提升方面,建立工作专班,积极对接重点企业需求,不断强化资源配置,积极推进特色产业招引工作。注重提质增效,在园区发展态势方面,特色产业进一步集聚,截至2023年,集聚度已达到75%;优化园区科技创新生态,着力增强园区品牌影响力。总体来说,特色产业园区助力稳增长、促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常委会会议对推进特色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成效予以肯定,但同时也指出,还有不少瓶颈问题需重点关注。如:全区层面统筹推进力度还不足,顶层规划设计不够全面;产业集群化发展还需进一步推进,特色产业集聚度有待提升;要素供给优化配置仍有提升空间,公共服务和科技创新平台构建和共享不足、资金支持力度不大、园区配套设施供给水平和人才集聚有待提升;主体赋能增效方面存在短板弱项,运营团队专业化水平参差不齐、打造特色品牌的力度还需加强;营商环境优化的精准性有待提高,政策创新增能效果不够明显、园区创新生态不够完善等。结合组成人员的审议发言和财经委的调研报告,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一、强化思想认识,不断提高特色产业园区引领作用

一是要积极顺应产业发展需求变迁。面对不断细化的产业赛道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需求,特色园区重要性不断凸显,需进一步高度重视,加快形成各相关部门之间导向明确、路径清晰的合作机制。二是要把特色产业园区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着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梳理产业细分赛道,统筹重点项目向特色产业园区集中。着力推进园区“工业上楼”及具有土地用途兼容、功能混合、产城融合等特点的新型产业用地(M0),对园区进行持续改造运营,创新存量发展空间和功能。三是要加强构建园区的产业生态以提升核心竞争力。要紧跟市里脚步,抓紧出台本区推进特色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三年行动方案,产业生态不应再局限于片面追求补贴减免优惠等,而要更聚焦围绕特定产业打造个性化的集聚制造、研发、技术、金融、服务等各方要素联结。

二、突出竞争优势,不断增强产业集群效应

一是统筹园区产业规划,强化品牌建设,进一步布局特色产业细分赛道。要持续强化对各园区产业方向的及时把控,从全域范围统筹优化产业分布,为避免同质化竞争,要做好产业细分的梳理,协调区域内产业进一步集聚。二是进一步引入“链主”企业完善产业链集群,积极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要从产业园区整体出发,引入和培育头部企业,借助头部带动作用实现对产业链集群的完善,同时积极布局产业链上下游,充分挖掘中小企业潜力,构建“龙头企业引领、中小企业共生”的发展体系。三是进一步强化对园区及园区内企业的考核力度,对特色园区的门槛再提高、再优化,及时淘汰产业关联度较低以及效率低下的企业,增强园区整体的产业集聚实力,保证产业链安全韧性水平。

三、强化主体赋能,不断提升园区服务管理水平

一是打造一批懂产业、善管理、强服务的运营服务团队。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招引和培育专业领域的人才加入园区运营管理并保持团队的相对稳定,同时配备奖惩机制激励团队成员履职尽责。二是搭建更专业化、多元化的公共服务平台,提高园区服务管理的专业性和精准性。积极对接企业在金融、技术、土地、人才、市场、经营管理等方面需求,强化产业数字化、智改数转等信息技术手段,打造园区一站式服务平台,加快特色产业园区数字化转型。三是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孵化-产业化机制。利用嘉定科研院所众多的优势,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投资机构等主体之间构建更多合作机制,促进园区内特色产业联盟、企业社群及资源共享平台的形成,加速园区功能复合化发展。

四、强化资源配置,不断打造更优更强产业生态

一是加快存量、低效用地盘活,提升空间品质和经济密度。通过大力推进存量“四个一批”“智改数转”“工业上楼”等方式,全力盘活低效用地,推动产业持续转型升级,提高用地产出效率。二是在投融资方面对创新成果转化提供更多支持。要尽快推动园高基金嘉定子基金的实质性启动,大力推进“基金+基地”模式,为企业提供科技、金融、咨询等多项增值服务,争取把更多好的项目成果转化落地在本区。三是加快园区产业人才集聚。持续推进重点产业领域人才招才引智;支持园区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工匠、劳模;打造产、学、研人才交流模式,提供更多人才支撑。四是增强园区配套、丰富园区功能。要将更多城市生活要素融入特色产业园区,打造园区的社区生态环境,加强教育、医疗、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与园区的共生,促进产城深度融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