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交通规划、建设和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4年10月29日在上海市嘉定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
嘉定区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工委
城市发展,交通先行。为进一步更高质量推动本区综合交通发展,全面助力现代化新型城市建设,根据区人大常委会2024年度工作要点安排,区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工委组织开展了专项监督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概况
为确保监督取得实效,区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工委牵头成立专项监督调研组,在常委会主任连正华、副主任刘骏带领下,聚焦交通综合规划、重大工程建设、公共交通发展、城区拥堵治理等方面开展了深入调研。前期,与区交通委进行了多次沟通与实地走访,充分听取相关情况的汇报,详细了解本区综合交通体系现状及存在的瓶颈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专项监督调研方案。7月下旬,召开启动会,听取了区发改委、公安嘉定分局、区财政局、区规资局、区交通委、交发集团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并对监督调研工作进行部署。自8月以来,调研组先后实地走访沪嘉-嘉闵联络线、市域线嘉闵线城北路站等项目现场,就代表迫切关心的城北大居东西道路贯通、G1503嘉安公路节点拥堵等问题开展跟踪调研,组织相关街镇、人大代表等多个层面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在梳理总结前期监督调研情况的基础上,研究形成本调研报告。
二、本区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区政府始终聚焦“对外交通能级提升、内部路网系统优化、交通服务品质升级”等方面重点发力,结合全市大交通网络建设计划,系统谋划区域交通网络规划建设,“内畅外联、便捷高效、绿色智慧、人民满意”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坚持统筹谋划,把综合交通完善与贯彻落实各项重点战略任务有机结合起来
根据嘉定新城、北虹桥城市“双引擎”战略实施要求,为更好对接昆山、太仓及周边城区和上海中心城区,基于嘉定“三廊四片”总体空间格局,进一步夯实了交通设施基础。沪宁城际、京沪高铁、京沪铁路和沪苏通铁路已建成,沪通铁路二期和沪渝蓉高铁建设有序推进,进一步增强沿江通道服务,干线铁路网络逐步形成。由对外铁路枢纽(安亭枢纽、南翔北站)、公路客运枢纽(嘉定客运中心)、城市轨道枢纽和地面公交枢纽等构成的客运枢纽体系不断完善。全区目前共3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11、13、14号线)建成区范围站点600米人口覆盖率达18%,位居郊区前列。
(二)坚持以人为本,交通设施水平和服务覆盖处于前列水平
目前,区内道路总里程、路网密度、公交线路及站点覆盖水平、公交车辆配置水平等发展指标均位于全市郊区和新城前列,具有领先和示范效应。结合城市历史、人文、水系等优势特色,全力推进远香湖慢行系统改造提升、横沥河水岸文脉提升、徐行镇滨水慢行提升、南翔生态公益林步道、嘉定新城绿环先行启动段等项目建设,持续提升绿色出行服务品质。
(三)坚持创新驱动,智慧交通发展彰显先行示范特色
嘉定代表上海承担国家首批“双智”试点建设任务,已形成一系列标志性智慧交通项目,彰显了嘉定智慧交通特色名片。率先编制地方《智慧道路建设技术标准》,统一了本区智慧道路基本功能和性能要求,支持全区全路网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建成智慧高速G15嘉浏段,是上海第一条通过改扩建实现智慧化的高速示范公路智慧道路创新试点;率先开放区内段G2、G15高速公路智能网联测试场景,积极推动无人驾驶出租、无人驾驶清扫、无人配送等商业化服务落地应用。
三、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区综合交通建设步伐稳健,交通出行环境和服务品质有了显著提高,但对标嘉定发展实际以及交通出行日趋多元化的需求,调研组认为,目前,本区综合交通发展仍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外交通辐射能级仍需提升。新城核心区与中心城区之间的快速通道少,主要依靠S5,与其他地区联系主要由G1503、G15承担,但S5交通功能复杂,兼顾到发交通和省际交通,又与嘉闵高架通过地面道路软连接,G1503、G15、S5以及嘉闵高架等部分节点拥堵仍较为严重,高快速路负荷过大。安亭枢纽作为嘉定新城主枢纽,安亭北站与安亭西站分离运营,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地铁等轨道交通方式尚未衔接形成换乘网络,交通辐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是区内路网服务水平仍需提高。S5匝道平均间距过大导致服务新城功能过度集中,沿线地面道路及部分节点拥堵比较严重,路基式高快速路对新城核心区与马东地区联动发展造成阻隔。嘉定老城区受路网结构制约,区域内外交通互通性较差,道路通行效率较低。
三是公共交通服务能力仍需增强。区内主要公交客流走廊缺乏骨干公共交通支撑,区内轨道交通线路较为单一,尚未形成网络,嘉定工业区北区、嘉宝智慧湾、远香湖中央活动区等重点发展区域目前尚缺乏轨道交通服务,与中心城联系效率待提高。与本市其他类似功能空间相比差距较大。公交运营投入不断增加、公交补贴居高不下,系统运行综合效益还有待提升。
四是民生关切的瓶颈难题仍需抓紧突破。停车场库冷热不均、智慧停车系统尚不完善、停车供需矛盾等依然存在。部分轨交站点周边非机动车停车配套设施不足,杂乱停放影响市容市貌。农村地区“停车难”问题日益凸显。医院内部挖潜困难、学校早晚高峰占用道路造成周边拥堵,对交通造成较大压力。
四、对策建议
(一)以更广视野更高标准统筹谋划综合交通发展
根据交通强国、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要求,围绕新城发力和北虹桥建设“双引擎”,按照打造“内畅外联、便捷高效、绿色智慧、人民满意”的现代化大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总体目标,必须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通力合作与分工协作相结合。大交通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通力合作。要健全市区联动、区内协同、毗邻地区对接机制,市属项目要主动与市级部门对接,争取项目加快落地;区级层面要深化“一盘棋”思想,交通部门要加强与发改、建管、规资、公安、环保等部门的协调联系,畅通部门与街镇、企业之间的沟通机制,形成综合交通齐抓共管、互联互通的发展格局;要强化与邻沪城市和毗邻新城的区域合作,打破行政壁垒、数据壁垒,及时协调解决交通项目建设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二是坚持全面统筹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既要注重整体规划,统筹好通道、枢纽和网络,加强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进一步规划完善与现代化新型城市相适应、与长三角综合性节点城市相匹配的综合交通发展体系建设,同时又要突出重点领域,聚焦重点区域,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补齐短板、以点带面,提出切实可行的思路和举措。三是坚持长远发展和近期见效相结合。交通规划制定、项目建设等工作既要立足当前实际,做好“十四五”收尾工作,加快重点项目的腾地清障攻坚工作,确保项目按照目标进度有序推进,考虑近期实效。更要站在服从服务于国家战略、全市、全区发展大局的高度,通盘考虑远景发展,以“十五五”规划编制为契机,对接好各类规划,为嘉定打造为“长三角一体化”重要支点提供有力支撑。
(二)以更实举措更快节奏推动交通瓶颈短板加速补齐
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现代化新型城市建设目标,区政府要紧盯突出问题,强势攻坚突破,加速推进重点工作有效落实。一是加快构建集约高效的对外交通体系。要积极争取市级部门对安亭枢纽总体规划方案的支持认同。要更加注重安亭枢纽的交通功能深化,空间布局首要实现转换方便,更好赋能新城发展。要加快推进嘉定快线、14号线西延伸等规划研究进度,有效实现新城与中心城区之间的快速连接。要积极呼吁市级部门尽快打通新城之间的贯通连接,促进跨区域联动。二是持续推动重点区域、路段排堵保畅。要进一步优化区域路网体系,结合上海大都市圈道路系统规划,通过规划S16北延伸、S22和G1503北切线,连接南沿江通道和海太通道,增加上海西北方向对外通道,疏解S5-G15等对外交通压力。要加快推动S5功能提升方案落地,加快打通伊宁路、白银路等规划东西向主次干道,有效提升两侧城市功能融合互通。持续推进打通“断头路”,优化区域路网“微循环”。针对部分大居、高速道口、大型场馆等车流密集区域,通过新增配套道路、改扩建现有道路、车道渠化调整等方式局部缓解节点拥堵。三是加快推动公共交通提质增效。要坚持公交优先理念,优化新城公交网络,通盘考虑,提前谋划各类场站点空间布局,做好空间预控。以嘉闵线及嘉闵线北延伸、局域线示范线建设为契机,加强“最后一公里”线网衔接融合及运营时间匹配,积极探索精确化公交线网服务。要大力创新公交运营模式,可结合客流分布,采用大小车型穿插运营,探索社区巴士、园区班线、就医线、就学线、旅游线等特色定制客运模式,努力提升公交运营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三)以更高效率更优机制推进交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新形势下,综合交通发展要坚持从注重建设向建管并举转变,更好适应市民多元化、高品质的交通需求和“互联网+”等创新发展要求,不断提升交通精细化管理水平。一是加强静态交通管理。要提前谋划新增轨交站点周边非机动车停车等交通衔接配套,开展区内“B+R”需求较高且停放矛盾较突出的既有轨交站点非机动车停车整治。对于新城地区等重点发展区域,要通过制定公共停车场投资政策,推动公共停车场建设,保障轨交站点车辆停放换乘需求。老城地区要结合城市更新,充分挖掘停车资源,缓解停车矛盾。要着力改进住宅小区、医院、学校、大型场馆等社会呼声强烈、供需缺口突出区域的“停车难”矛盾,可结合精细化、个性化拥堵点位精准治理,推进停车资源共享,有效发挥时段性道路停车作用。二是加强数字赋能治理。要依托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建设,发挥国内第一个智能网联示范区和电动汽车示范区平台优势,加快打造先进的交通信息基础设施;积极推进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的深度融合,切实提高公交运营、停车监管、自动驾驶等领域智能化水平,充分发挥智慧交通对城市交通运行维护、协调控制、运营调度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要加强充电桩、换电站、加氢站等配套设施统筹建设,着力提升网络效益。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要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创新方式方法,对重点交通项目开通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加快审批速度。要积极优化建设用地统筹机制和存量建设用地盘活机制,确保已列入计划的项目按期启动。要完善资金保障机制,加大对重大项目建设、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农村公路建设等的财政资金补贴力度,预留场站枢纽等重大交通项目规划研究预算,通过发挥债券资金作用、争取专项资金支持、强化资金监管等手段,助力交通发展。
以上报告,供常委会会议审议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