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常委会工作 >> 监督工作 >> 内容

关于区政府落实《促进就业工作情况报告审议意见》情况的督查报告

2024-12-03 点击数:

──2024年11月27日在上海市嘉定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

嘉定区人大常委会社会建设工委主任  韩忠顺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2023年7月20日,区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区政府《关于促进就业工作情况的报告》。区人大常委会社会建设工委向本次会议提供了相关调研报告。会后,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向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出了关于研究处理相关审议意见的函。为全面了解督促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社会建设工委在张伟东副主任带领下听取区人社局、就业促进中心关于促进就业情况工作汇报,到上海·嘉定人才港、大众工业学校和相关企业调研和督查,通过开展走访座谈、实地察看等形式进行跟踪督查,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建议,现将督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审议意见》落实的基本情况

区政府十分重视区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切实把本区促进就业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并加强谋划和推进,认真分析常委会在审议报告时提出的问题和不足,针对意见建议研究落实的具体工作措施。

(一)促进就业工作责任有效落实。区政府积极发挥区促进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和协调作用,持续推动各项法定职责落地见效。全区各项就业工作有序开展,就业促进机制不断健全,多措并举推动责任落实,将稳就业工作列入区政府年度重点工作以及年度目标管理重要内容,并将稳就业工作纳入机关党政领导班子绩效考核重要指标。市级下达的14个计划目标,有10项均提前超额完成,其中包括两项市政府的为民办实事项目“15分钟就业服务圈”和新增培养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人次)。新增培养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人次)在全市排名前三。近两年,各项稳就业工作指标均按期完成,稳就业综合考核连续两年全市优秀。

(二)就业优先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关于深入实施“嘉创行”创业能力提升计划的通知》于2023年3月22日正式实行,持续强化对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支撑。先后制定《关于加强新时代嘉定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嘉定区推进2024-2025年度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等就业相关保障政策,不断加强政策引领、打好政策的“组合拳”。助力企业发展,出台《嘉定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24年劳务派遣单位失业保险基金稳岗返还工作方案》等惠企政策,更好助企稳岗促就业。

(三)就业服务站点建设有力推进。区政府积极构建“1+12+X”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全区12个街镇均已建成至少1个社区服务站点(总计15个),着力打通就业创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今年3月,区人社局在全市率先推出“有‘嘉’客栈”服务项目,聚焦为本区重点产业及重点企业录用人员,特别是高校毕业生提供过渡性免费住宿,帮助短期内有住房困难的新入职员工解决“一张床”问题。全区12个街镇均启动“有‘嘉’客栈”建设工作,锦江之星、汉庭优佳等12家企业签约成为“有‘嘉’客栈”,可提供1700多个床位。“在区大数据中心的技术支持下,人社‘惠’服务站点应用入驻‘随申办’市民云嘉定区旗舰店,涵盖就业创业、人才服务、社会保障、劳动维权、社会保险等五大类的66个基层站点。开设以来,企业办事人员既可以在线上办理服务事项,同时也非常方便地通过‘导航’快速找到线上和线下的服务点。”

(四)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持续用力。区政府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就业,坚持政策支持与服务保障并举、普遍服务与特别帮扶并行,全力实现“服务全覆盖、全力促就业、一个不落下”的工作目标。全力以赴控制本区户籍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举办“乐业上海优+”2024年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和多场专项招聘会。兜牢困难群众就业帮扶底线,深化失业人员“人人乐业”专项行动,根据个人需求,在建立信息库基础上,提供职业指导、就业见习、职业培训等服务,充分挖掘公益性岗位潜力,全力落实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各项举措。加强残疾人就业支持,积极提高用人单位招录残疾人士的意愿,充分发挥“阳光天地”作为残障人士就业“加油站”的作用,引入非遗文化项目等,探索推进残疾人居家就业新模式。

(五)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逐步优化。区政府有效开展职业技能评价和竞赛工作,做好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着力与天华学院、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大众工业学校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坚持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推进校企合作、加强产教融合,围绕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和企业技术人才转型升级,以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业态为培训基础,结合智能制造产业特点,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为智能化、数字化产业转型赋能,为本区产业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开设高校毕业生求职能力训练营,开展职业指导师进高校,多措并举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加强人才储备,通过院校职业技能竞赛和毕业学年学生评价工作提质扩容,增强技能潜力和匹配度,培育引领产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

虽然我区就业促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可控,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力资源市场供需矛盾依然存在。受经济形势大环境影响,企业缩招减员增多,就业总量压力大。供需存在错位,一方面,IT/互联网、人工智能、半导体等高端技术与研发类有缺口;另一方面,产业升级转型加快,部分劳动者技能转换慢,求职难度进一步加大。二是青年群体就业工作针对性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就业形式的多元,青年群体就业发生变化,自由职业人有所提升。同时,部分重要群体就业期望值过高,“求稳”心态加重,有“慢就业、缓就业”心态,存在“隐性失业问题”。三是基层公共服务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从督查情况看,基层就业服务手段和方式比较传统,习惯于窗口接待、电话咨询、线下招聘会,与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的精准化、个性化服务需求有差距;就业服务站点援助人员往往身兼多个条线,岗位轮换相对较多,就业的指导能力有待加强。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不断压实各部门落实就业优先战略责任。强化本区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建设,积极发挥领导小组牵头抓总作用,不能将就业工作只压人社一家,要切实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加强统筹推进。要树立各部门“大就业观”,对相关职能部门适当增加就业的绩效考核中的指标权重,建立健全投资、产业、区域、财税、金融、教育、人才等政策与就业政策的协调联动、传导落实和优化调整机制。建立影响就业评估刚性机制,将本区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在增加就业岗位方面的计划和效果作为评审项目必要性、评价项目绩效的重要性指标统筹考虑。

(二)把握新质生产力有利于促进就业扩容提质作用。围绕新城建设和三大战略性新型产业等战略布局,注重健全有利于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优先支持和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使经济结构深化调整的过程成为就业拉动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聚焦本区新质生产力服务等实际需求,积极挖掘、培育新的职业序列。将高质量发展需求为拉动就业的新增量。继续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创新健康发展,进一步完善平等竞争、规范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

(三)充分发挥好民营和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作用。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开展就业友好型遴选,“更好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振具有强大就业吸引能力的民营经济发展信心,稳定就业增长基本盘。在完善制度和权益保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及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在吸纳就业中的积极作用。

(四)发挥好创业带动就业良性效应。不断优化创业生态,提高创业扶持政策的精准性和导向性作用,整合各类政府引导基金联动合力,加大科技创新型初创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项目扶持力度,培育壮大更多创新创业主体,提升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建立基金创投、创业孵化、创新创业大赛等途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效果统计和评估机制。

(五)加强宣传引导树立正确就业观。要利用现代媒介加大政策普法宣传力度,特别是对青年群体的宣传教育,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引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终身学习理念,大力倡导岗位平等、劳动光荣、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择业就业观念,以择业新观念打开就业新天地。

以上报告,供常委会会议审议及满意度测评时参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