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24年城乡规划实施情况的报告(书面)
──2024年12月26日在上海市嘉定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
嘉定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上海市嘉定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24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的监督、关心和支持下,区政府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五个中心”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我区城乡规划工作。现将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2024年规划工作回顾
2024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全区各项规划工作立足区域实际,与国家战略紧密对接,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打造现代化新型城市为目标,共开展各类城乡规划编制研究91项(详见附件),其中单元规划4项、详细规划33项、专项规划10项、规划实施深化11项、社区规划12项、设计竞赛3项、其他各类规划研究18项。截至年底,26项法定规划获得批复,3项设计竞赛全部完成,各类规划研究完成16项,其他规划在持续推进中。
(一)坚持规划引领赋能,促进重大规划编制
一是把握城市高质量发展内涵,着眼独立综合性节点城市目标定位,优化嘉定新城空间格局。聚焦空间规划“一张蓝图”,以市、区2035总规为指导,全面评估嘉定新城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情况,总结“十四五”以来新城建设的成效和问题,提出改进策略。推进远香湖中央活动区和马东产城融合示范区联动发展,提升新城建设品质和交通联系水平,开展沪嘉高速(S5)功能提升规划研究及“一河两路”地区城市设计,加速S5嘉定区段及配套道路功能优化专项规划和马东城中村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
二是聚焦北虹桥发展引擎,提升地区战略能级与城市功能。以《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及周边地区专项规划》编制为契机,积极推进北虹桥地区功能提升和整体转型,充分研究宏观定位及空间布局,推进北虹桥城中村增补图则规划编制、五四高潮村城中村片区规划研究、金宝工业园区重点区域规划更新、吴淞江沿线城市功能提升研究策划等。
三是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和高端产业引领,推进重要产业片区规划编制与研究。融合重大项目特定发展需求和资源优势,以徐行工业区为基地打造上海核能科技与核能装备产业重要节点——聚能小镇。以打造高端医疗装备产业集群为目标,通过产城融合赋能、技术创新供给、研发成果转化等方式,谋划“联影小镇”产城融合示范区,开展空间布局研究与规划编制。
四是推进嘉定新城生态环境提升,开展2024年新城绿环内相关方案编制与报批,推动新城绿环造林实施和启动段建设实施,目前首期贯通段已完成施工,新城生态环境品质进一步彰显。完成绿环大师园和云桥驿站概念设计方案:大师园通过做优生态和做实服务,打造可孕育艺术生活的秋色叶主题林;云桥驿站通过结合农田风貌、串联郊野游憩,打造淳朴自然的蛙声稻香之路。
(二)聚焦重点项目落地,推进专项规划获批
一是聚焦城市功能完善,开展重要交通规划编制。结合全市新一轮轨交线网实施深化和第四期轨交近期建设规划,开展沪嘉高速(S5)嘉定区段及配套道路功能优化专项规划编制;推进嘉定新城规划轨道交通线路车站布局与空间协同、嘉闵线与宝嘉线互联互通和与嘉定快线换乘方案、嘉闵线站点周边用地布局、嘉闵线北延伸设站方案等一批重要交通规划研究,以高水平交通体系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二是聚焦构建汽车产业新生态,开展上汽大众安亭基地城市更新整体研究。落实市委“关于加快推进上汽大众转型发展”指示要求,以上汽大众安亭基地转型升级为目标,梳理片区现状资源情况,编制城市更新实施方案,通过“三师联创”赋能和“实施平台”统筹,形成总体盘活思路及发展设想,为推进新产品战略、智能制造及研发创新打开发展新空间,加快优化集群发展、协同创新的产业新生态。
三是聚焦产业经济发展目标,开展优化全区产业空间布局专项研究。为实现我区经济发展目标与产业空间保障相适应,综合分析工业产值和地均产出增速以及产业用地减量等因素,提出产业发展目标和近中远期产业用地规模空间保障措施:加大力度推进低效产业用地处置、鼓励现状企业“零增地”改扩建、为大型项目引进保留战略空间、合理把控建设用地减量化节奏、适时开展规划修编调整等工作。
四是聚焦落实保租房市级筹建任务,通过对产业空间和就业岗位分布的研究,提出全区保租房近远期建设方案。为提高职住平衡水平,满足就业人口居住需求,引导新增保租房向就业人口导入集中区域集聚。综合考虑住房品质与运营管理等因素,构建以新建增量住房为主、存量利用住房为辅的供应结构。结合市场需求,布局差异化产品,提高住房品质和管理服务水平。
五是聚焦民生需求,优化养老设施空间布局,完成我区养老设施专项规划。以构建老年友好城市为目标,打造居家和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支撑体系,建成方便可及、服务专业、功能复合、覆盖城乡、层次多元的养老服务设施格局。通过不断优化养老服务内涵,对全区养老设施进行合理布点,系统提出养老设施发展建设要求与空间布局方案。
六是聚焦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和促进地区功能提升,构建上海北部带状新型滨水区发展格局,开展吴淞江-蕰藻浜航道工程和沿线地区专项规划编制。规划以航道工程顺利实施为前提,打造“200米亲水区、1公里滨水区、4公里蓝绿交织区”三个空间层次,实现河、堤、岸、腹地空间一体化,促进沿岸地区整体提升。
(三)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深入开展生活圈规划建设
一是以制度为保障、以项目为抓手,深入开展“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建设。制定我区年度行动方案和社区规划师制度,举办“我嘉生活·圈享幸福”嘉定区社区规划师集体聘任仪式,为各街镇社区规划注入专业力量。深入研究市级优秀示范案例、邀请行业专家组织区级优秀案例评选,扩大我区优秀案例影响范围。开展“六艺亭”、“人民坊”规划建设和优秀方案征集,以设计赋能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社区建设,加快构建城市治理共同体。截至年底完成182个“15分钟社区生活圈”具体项目建设,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社区服务水平。
二是持续搭建“市-区-街镇-居村”四级“人民城市大课堂”培训交流平台。通过组织各街镇参与三十余场市级培训,充分学习全市典型做法和实施成效,促进我区社区规划建设品质提升。围绕城市更新、景观风貌、乡村振兴、社区治理等多角度,邀请行业专家、规划师、建筑师、景观师、社会工作者、社区居民等共同参与,在安亭老街、嘉源海美术馆、东社区邻里中心、朱桥邻里中心、桃园社区邻里中心、菊园新区老茶坊召集六期“人民城市大课堂”,助力人民城市建设。
三是通过加大“我‘嘉’生活圈”系列活动宣传力度,展示全区优秀案例。为确保月月有看点、季季有亮点,营造全年亮点不断、热度不减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良好氛围,持续推出“我‘嘉’生活圈”系列报道,对区级优秀案例设计理念、建设运营等情况进行详细介绍,今年已发布原创信息十余篇。在市融媒体和市规资局联合策划的《圈出幸福地标——实测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系列报道中,推送菊园新区优秀案例并成功入选,成为八期报道中唯一的郊区案例,再次展示我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建设成果。
(四)强化审批提质增效,推进营商环境改革创新
根据市、区两级营商环境7.0工作方案和“世行”测评要求,坚持对标改革,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全年聚焦市级重点任务要求,压实工作职责,推进营商环境改革创新。组织工作动员会,明确具体责任分工;召开多轮次政策宣讲会,加大对政企宣传力度;结合市民开放月活动,多渠道向市民企业普及改革内容和政策措施。
持续优化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在审批衔接、区域评估、用地清单制等重点领域勇于创新实践。探索产业用地弹性利用,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巩固规划资源“多审合一、多证合一、多测合一、多验合一、验登合一”和不动产登记改革成效,塑造典型优秀案例,连载发布20余篇原创简讯,推广形成示范效应。加强重点地区规划实施平台打造,发布远香湖地区2024版实施平台管理手册,助力项目高效高质量建设。及时公开改革进展和成果,展示规划资源领域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心和成效。
(五)破解空间不足难题,促进土地资源高效利用
一是持续开展产业用地综合绩效评估和分类处置工作。去年以来,为保障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低效产业用地提质增效,我区持续开展产业用地综合绩效评估和低效产业用地处置工作。根据全市统一部署,组建区级工作专班,制定产业用地综合绩效评估和分类处置工作方案、2024年工作实施方案,与各街镇签订责任书压实处置任务。截至目前,累计对6884幅、83.3平方公里产业用地开展综合绩效评估,完成513幅、4.14平方公里低效产业用地处置年度任务。
二是推进国企存量土地资源盘活利用。按照市区两级工作要求,由区规划资源局、区国资委牵头开展市属、区属国企存量土地资源梳理和盘活方案研究工作。市属国企方面,完成国有企业存量土地资源盘活信息平台中市属国企地块规划信息填报与审核,完成区政府与上汽集团、国盛集团、上海电气三家市属国企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订。区属国企方面,基本完成区属国企存量土地资源信息梳理,并编制盘活利用方案。
三是持续推进批而未供土地处置。经对全区批而未供地块及批文逐条核实,确认处置方案与工作计划;对储备库外的批而未供地块开展核实梳理,对撤销或调整批文项目开展试点研究。2024年全区处置规模目标为100公顷,截至目前,已完成批而未供土地处置109.68公顷,超额完成年度目标。
四是强有力推进闲置土地处置。按照市级部门要求,我区所有闲置土地均形成“一地一方案”,闲置土地认定书及卷宗整理全覆盖。全年完成11幅闲置土地处置,其中收回土地7幅,督促开工4幅,在国有划拨的闲置土地收回处置方式上取得重要成效。
(六)坚持系统思维研究,强化资源空间要素整合
一是坚持更高质量发展,提升土地管理水平。编制完成我区2024年度、2024-2026年国土资源利用计划联动方案,加强各项土地指标的统筹运用,我区在全市新城建设考核、经济运行调度及耕地保护考核工作中排名靠前,2月获得新城净增指标40.96公顷,7月获得经济运行调度及耕地保护考核工作新增指标16公顷,对全区尤其是新城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是积极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以“上海2035”为指引,积极谋划“十四五”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形成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平台的乡村行动模式,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按照全市关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推进要求,加快推进安亭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实施方案编制,已获得区政府批复并完成系统入库。
三是专项梳理田水路林村等空间资源,研究制定造林计划。区内各部门结合十四五期间造林实施情况,对“十四五造林规划”调整方案进行研究,确保造林图斑选取更加合理。通过对2024年拟上报的生态公益林、补建林、耕保督查、土地复垦减量化等林地图斑进行多轮核实梳理、现场踏勘后,形成我区年度新造林计划图斑及补建林地数据库。
(七)夯实乡村振兴根基,优化乡村地区规划设计
一是结合郊野地区各类乡村建设诉求,更新我区郊野单元村庄规划。全年完成6个郊野单元规划专项编制,2个村庄设计;通过组织市区专家暨部门评审会、实地踏勘建设点位和乡村建设项目审批,确保示范村项目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建设。
二是开展“沪派江南”特色村落风貌保护传承工作。集中开展嘉定区特色民居和村落风貌保护调研普查,协助《上海乡村聚落风貌调查纪实——嘉定卷》组卷出版;举办“乡土行纪”活动,带领公众领略沪派江南的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为赓续城乡历史文脉,联合“三师团队”开展“伏虎单元”和“葛隆单元”的整体谋划、功能策划和计划编制工作。
三是开展耕地保护工作,严守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规范耕地占补平衡、进出平衡。全面加强耕地用途管制,按照应备尽备原则,充分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开展中小河道、农村道路、造林等项目用途管制备案。开展宣传培训,建立“乡村振兴和耕地保护轮训”机制,系统提升我区相关人员综合能力,开展耕地保护进村宣讲会23场,覆盖144个村庄。在全区设置112张“沪耕码”海报和126个永农标识桩。
四是全面推进违法用地综合整治新三年行动。制定《嘉定区违法用地综合整治三年行动工作方案(2024-2026)》和《2024年嘉定区违法用地综合整治行动实施方案》,区政府与街镇签订违法用地综合整治工作责任书,压实主体责任,明确整治目标任务和时间节点。通过制定计划、通报督促等方式,积极推进各街镇整治工作并通过市中期考核。截至目前,违法用地综合整治累计完成1909亩,完成2024年任务目标。
(八)加强服务治理能力,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一是启动国有资源资产清查。按照近期部、市关于开展“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工作”的要求,聚焦摸清我区自然资源资产家底,起草《嘉定区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工作实施方案》,全面开展全民所有土地、矿产、森林、湿地、水资源等各类自然资源资产清查工作,下一步在查清家底基础上,将成果应用于政策制定、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等工作中去。
二是持续发挥规划展示馆窗口功能。拓展嘉定规划资源宣传阵地,依托“嘉定规划资源”和“嘉定区规划展示馆”微信公众号宣传规划资源领域工作,“嘉定规划资源”微信公众号累计发布约350篇文章、其中原创近150篇,关注人数近4400人;“嘉定区规划展示馆”微信公众号累计发布25篇原创内容,社会关注度不断提高,有效提高宣传的实效性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区规划展示馆对外展示和公共服务水平,今年接待市民及各级各类团体到馆参观体验人数近4.2万人,举办各类公众活动12次,成为市民了解嘉定规划资源工作的重要公众平台。
(九)高质量谋划“十五五”空间规划与资源利用计划
一是全面梳理国土空间发展成效与计划举措。在“十四五”期间,我区在嘉昆太协作示范区内产业、交通以及人口通勤等各方面互动紧密,长三角综合性节点城市功能初显,规划建设实施将继续加速。嘉定新城扩区后,全区“一城三区”功能布局逐步优化,重点片区建设卓有成效,“双引擎”区域的集聚度、显示度与城市活力将持续加强。耕地保护与建设用地总量管控成效显著,建设用地总规模不再倒挂,各类土地资源空间将进一步协调。我区努力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城市更新、“15分钟社区生活圈”、低效产业用地处置等工作有序开展,将进一步探索新的实施模式。
二是系统研判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重要趋势。积极适应区域一体化与嘉定“双引擎”发展战略,通过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加强区域间互联互通的协作发展。响应市级城市功能融合的政策导向,进一步提出切实有效的规划土地管理弹性发展思路。顺应城市更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求,探索面向全域的更多类型、更广范畴的更新模式与实践。随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政策体系不断完善,逐步推进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乡村土地资源的精细化管理。
三是统筹研究国土空间发展重大思路举措。深度参与大都市圈总体规划的编制,优化城镇圈结构,加快推进区域协同方案实施。持续深化“一城三区”特色化发展,聚焦近期重点城市发展区域与产业空间,提升城市活力与产业能级。促进土地与空间价值的提升,充分利用土地弹性管理政策,加强用地复合多元供应,推动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同步提升。关注土地的动态流量管控,加强重点区域土地供应,编制更具可实施性的国土资源利用联动计划,提升土地资源基础保障力度。
二、2025年规划工作主要任务
2025年,我区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以更高质量谋划空间发展蓝图,把主动规划、科学规划作为稳增长、促发展的有效手段,继续围绕以下几方面着重开展规划工作:
(一)推进重点区域规划编制,支撑区域发展和项目落地
持续推进新城、北虹桥等重点区域规划完善,继续发挥新城四个片区单元规划统筹作用。深入开展聚能小镇及联影小镇等重要产城融合片区规划、沪嘉高速(S5)功能提升专项规划、马东产城融合示范区及马东城中村控详规划等编制工作。完成北虹桥城中村备用地区域增补图则规划编制和审批,高标准打造北虹桥地区建设。提升新城生态文明水平,结合绿环内贯通道、河道、造林、大师园等项目进行规划建设审批。推动重点地区建设项目实施平台稳定运行,整合多方资源,优化项目规划、设计和施工等衔接水平,提升项目落地效率、提高区域建设品质。
(二)积极开展城市更新与“15分钟社区生活圈”工作
切实践行“人民城市”发展理念,紧扣城市更新工作要求,大力推进我区城中村项目的规划建设,对于已认定的朱桥、北虹桥、新成路城中村项目,加快推进建设实施。加快安亭、马陆、徐行、江桥等城中村的规划研究、成本收益测算以及控规编制等工作。运用好城市更新政策工具箱,通过高品质、多样化居住空间和公共服务资源的完善,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持续开展“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建设工作,督促各街镇形成典型示范项目,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
(三)拓展发展空间,继续提升自然资源利用水平
统筹抓好建设用地计划和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管理,合理控制项目指标使用。执行好耕地“大占补”政策细则,近远结合保障各类项目的建设实施。按照“统筹资源配置、近远衔接、市区联动、时效节奏”的新机制,实现“规划实施一张图、项目推进一盘棋”的工作新模式,积极做好储备专项规划和相关计划的实施工作。继续推进批而未供土地处置、闲置土地预防预警和消除等工作,健全区、镇联动机制,完善源头管控和长效管理措施。继续做好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合同监管。
(四)持续推进乡村振兴,传承特色风貌,加大耕保力度
以郊野自然蓝绿基底和历史人文风貌为基因控制要素,对郊野地区田、水、路、林、村等要素开展传承保护、整理修复和复合赋能,优化郊野空间格局,实现郊野地区资源要素精细化统筹和高质量利用。传承“沪派江南”水乡风貌肌理,推进葛隆单元和伏虎单元试点建设,形成特色村落风貌保护传承示范样本;编制郊野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促进超大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新一轮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坚持规划先行,依据郊规加强建设项目和各类农业生产项目的审批实施。
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全面压实和不断完善我区的耕地保护责任体系,严格用途管制,做到应备尽备,加强监测、管理、执法的协同工作,夯实工作基础,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五)持续发力,推进违法用地综合整治工作
继续推进违法用地综合整治。一是紧盯重点,攻坚克难。继续紧盯三年整治清单中剩余未拆除项目,制订整治计划,形成整治方案,落实拆除;重点关注产业评级为C、D类等重点整治图斑,确保按时完成整治任务,复耕复绿。二是多措并举,综合施策。继续积极发挥公安、纪委监委等部门在行刑衔接、责任追究、警示约谈等方面的作用,借势借力、多措并举、落实整治要求。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完成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关键时期。我们将继续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的监督支持下,不断优化国土空间规划,持续提升城市品质,以更大力度保障土地资源要素,确保规划工作顺利进行,为区域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同时总结“十四五”期间的发展成果,评估规划实施效果,并为下一个五年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奠定基础。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