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情况的报告
——2025年6月24日在上海市嘉定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上
嘉定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王超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代表区人民政府,现向区人大常委会作关于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情况的报告。
嘉定区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示范区创新发展,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嘉定在2019年以东部地区第一的成绩获评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并在2023年示范区创新发展复核中获评东部地区“优秀”等级。近年来,嘉定充分聚焦人民群众高品质文化需求,全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建设,持续优化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有效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不断扩大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影响,着力提升嘉定区公共文化建设的新能级和新高度,打造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嘉定样本”。
一、工作举措与主要成效
(一)强化顶层设计,夯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1、规划引领,科学谋划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路径
为推进嘉定区全面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示范区,持续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嘉定区坚持规划先行,机制创新,制定《嘉定区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规划(2024-2026)》,根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目标任务和部署要求,围绕“十四五”期间上海市深化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总目标,科学谋划具有嘉定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路径,全面推进嘉定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及现代化新型城市建设。
2、标准管理,有效保障公共文化服务全面均衡
作为全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区,嘉定区首创覆盖区、街镇、村居、延伸服务点四层级400余个公共文化设施的嘉定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体系,制定并持续修订完善了273条可量化、可执行的规范化管理标准,对全区公共文化内容供给、服务保障、运行管理、质量控制、效能评估等进行规范,有效保障嘉定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高效运行。
嘉定区图书馆与上海市图书馆行业协会、上海市图书馆学会学术委员会共同制定的团体标准《新型阅读空间建设服务和管理指南》于2025年4月发布,涵盖空间建设、服务供给、运营管理、监督考核等内容的全流程,填补了上海公共图书馆行业在新型阅读空间建设、服务和管理领域工作标准的空白,是嘉定在新形势下持续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的又一次有益尝试。
3、精准布局,全域织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嘉定区聚焦人民需求和公共文化新空间建设,在完成覆盖区、街镇、村居三级标准化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基础上,以“2.5级服务半径”理念继续打造“我嘉”系列文化新空间,并根据服务效能持续优化调整。作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的有效补充和延伸,进一步提升了全区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精准度、有效性。截至目前,嘉定区已形成6个区级场馆、12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324个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96个百姓书社、94个农家书屋和158个“我嘉”系列新空间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构建了联动互通、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网络布局。
(二)优化服务方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
1、双向互动,深化订单式、菜单式供给模式
升级完善嘉定公共文化四级配送平台,在需求菜单的基础上立足市民多层次文化需求,通过文化进社区、进商区、进景区、进园区、进校区,将优质文化资源分层、分类、分众配送至不同区域、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群众中去。推进“文化众筹”项目,充分利用区内文化资源,市民根据自身文化需求发起或参与文化众筹,增强了群众对文化供给的自主性。实施社会大美育计划,持续开展市民艺术夜校、周末美育课堂、嘉文慕课等,市民可自主点单参与覆盖书法、美术、音乐、舞蹈、手工等内容丰富的课程,全面满足市民个性化、定制化高品质文化需求。
2、平台升级,助力公共文化服务智慧友好
紧跟智慧化趋势,对“文旅嘉定云”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先后四次创新改版,采用可扩展式活动框架,新增文创孵化、智慧全域旅游、智慧文博、智慧展馆等服务功能,引入720度全景VR体验功能、虚拟3D技术,打造文旅智慧云端空间。升级改版后的“文旅嘉定云”平台展示了嘉定全域特色文旅场景,全面集纳特色文化空间、主要旅游景点景区、公共文化场馆等文化打卡点;提供文化众筹、文化活动、文化场馆等线上预订服务以及云书房、云剧场、云讲堂等全时公共文化智慧服务,助力嘉定公共文化服务更智慧友好。
3、社会化探索,激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活力
持续探索激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推进专业化运营主体和文化类社会组织的扶持与培育机制,优化区文化发展资金扶持政策,汇聚更多资源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在公共文化内容供给上,发挥文化名人效应,与吴新伯、顾竹君、马晓晖、夏磊等文化名人开展深受欢迎的社会化合作项目,对高质量文化内容供给形成有益补充。在文化场馆建设运营上,持续探索专业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场馆共建模式,将“我嘉”系列文化新空间嵌入商圈、园区、民营文化场馆等地,以运营委托、公助民办、项目参与、服务提供等多样化的政企合作模式提升社会力量参与度。在文化社团作用发挥上,继续推进舞蹈家协会、曲艺家协会、摄影家协会、嘉定印社等专业社会团体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和专业特长,为市民提供丰富的文化指导与服务。
(三)深化融合发展,发挥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效应
1、“我嘉”系列品牌持续引领公共文化服务升级
立足“我嘉书房”建设经验与品牌示范效应,集群化融合公共场馆、社会资源、群众艺术团队等各方力量,持续打造以“我嘉”系列空间为阵地,“我嘉”系列团队为核心力量,“我嘉”系列活动为展示平台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积极满足市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化需求。
“我嘉”系列空间建设方面,推进以“嵌入式”为主要方式,2024年新增“我嘉秀空间”“我嘉阅空间”“我嘉艺空间”系列文化新空间34个;“我嘉”系列团队升级方面,成立由声乐团、舞蹈团、创作团、戏曲团等十个门类组成的“我嘉艺术团”,并进行分类分级指导;“我嘉”系列活动打造方面,在“我嘉梦之韵”“我嘉梦之声”“我嘉视界”等活动品牌基础上创新推出“我嘉梦想秀”嘉定区优秀群文团队文化点点送活动,整合“我嘉艺术团”及区内优秀群众文化活动资源,配送至“我嘉秀空间”等基层公共文化空间,让群文团队从公共文化活动“参与者”转变为“提供者”,实现多向赋能,融合发展。
“我嘉”系列公共文化服务品牌获评“2024中国群众文化品牌典型案例文化融入美好生活类创新案例”,展示了从单一的示范品牌向主题化、集群化、品质化的升级拓展。
2、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持续打造嘉定IP
持续探索文旅深度融合模式,通过文旅融合服务空间、旅游景点举办文化节庆活动等举措,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促进嘉定历史文脉的保护与传承,形成嘉定特色文旅IP。
文旅融合赋能嘉定新空间建设运营,在马陆镇大裕村建设嘉源海美术馆,嵌入新型阅读空间“我嘉书房”,引入咖啡馆,提供艺术展览、美育活动、阅读服务、咖啡茶饮等内容多元的休闲文化服务;在安亭镇向阳村以新型农家书屋为文化阵地,结合农耕知识和体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推动阅读与乡村休闲旅游紧密结合;建于不可移动文物印式住宅内的“我嘉书房”立足印刷出版、历史建筑、桃溪文化等主题,结合相关旅游线路,活化利用古建筑资源的同时,进一步深化文旅融合发展。
嘉定立足江南文化的城市底蕴以及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的城市特色,在旅游景点举办大众喜闻乐见的节庆文化活动。在“吴中第一”的嘉定孔庙举办上海孔子文化节,展示嘉定人文教化地的城市魅力;在千年古镇南翔举办国潮大会、南翔小笼文化展,形成“文化+旅游+商业”“非遗+文创+公共服务”等一体联动的共建共享模式;在上海国际汽车城举办上海汽车文化节,开展汽车运动、汽车文化、汽车旅游、汽车生活和汽车消费主题活动,打造嘉定特色汽车文化名片;结合嘉定田园特色,打造嘉北郊野稻草文化节,赋能乡村振兴建设。
二、存在问题
对标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供需匹配有待进一步强化。目前区内公共文化资源供给虽已基本实现均等均衡,但部分乡村等偏远地区存在配送活动参与不足的情况,需要更深化细化需求反馈机制,深入调研挖掘当地群众实际需求,促进公共文化资源供需匹配。二是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有待进一步规范完善。目前社会力量合作存在不稳定性,如“我嘉书房”等新空间的部分合作社会主体经营问题导致点位调整,参与“文化众筹”项目的部分社会主体供给内容质量不稳定等情况,需要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完善对应的社会力量参与机制,进一步规范准入退出、过程管理、评价激励等内容。三是整体智慧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区内公共文化服务智慧化水平不够均衡,不同区域之间的智慧化服务能力存在差距。同时,在数字文化服务适老化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着力弥补智慧化发展带来的数字鸿沟问题。
三、下阶段工作思路
下阶段,我区将聚焦高质量发展,围绕“空间设施增能”“服务体系增效”“数字文旅增智”“文化品牌增彩”“社群共建增力”五大行动,优化公共文化各项机制和服务,丰富公共文化内容供给,持续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全面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示范区。
第一,空间设施增能,织密服务网络。以保持公共文化设施全市领先水平为目标,积极打造远香文化环等文化新地标,实施“文化街区+特色商圈”,多元化推进特色文化街区建设。深化“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建设,推进区、街镇、居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硬件建设固本强基,继续将“我嘉”系列新空间嵌入现有公共场所,依托服务阵地强化公共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第二,服务体系增效,实现普惠均衡。以“全民、全龄、全域、全时”服务为目标,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深化融合共享,强化规划布局,推进嘉定社会大美育服务体系、书香社会全民阅读体系、“我嘉”系列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深化公共文化需求反馈与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推进全区公共文化资源供需匹配均衡。
第三,数字文旅增智,提升智慧化水平。持续升级“文旅嘉定云”平台,强化大数据分析决策支撑功能。统筹整合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推进嘉定特色公共文旅数字资源库建设。拓展数字技术应用与创新,依托总分馆服务体系等相关标准,有序推进区镇两级公共文化场馆智慧化水平提升。推进公共文化数字服务适老化举措,让智慧化服务惠及更多人群。
第四,文化品牌增彩,扩大城市影响力。挖掘江南文化特质,推进传统文化和公共服务融合发展,构建辨识度强、区域特色明显的文化品牌。聚焦汽车文化内核,拓展汽车文旅内容,擦亮汽车嘉定城市名片。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开展内容丰富的农村文旅活动,依托品牌节庆活动影响力,实现农业农村、绿色生态、文化旅游等多方位融合。
第五,社群共建增力,促进高质量发展。推进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体制机制建设,探索社会组织孵化与合作、激励与评价等机制,探索成立社会大美育服务联盟,进一步激发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活力与效能,促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引入群众需求反馈制度,在各项社会化项目进程中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让老百姓有更多的参与度和获得感。建立完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畅通文化志愿者招募通道,做好分层分类,完善培训、评估、奖励机制,激发志愿服务内生动力。助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区政府将始终坚持“人民城市”理念,着力优化我区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形成更多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嘉定经验”。
特此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