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常委会工作 >> 监督工作 >> 内容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情况的专项报告

2025-10-20 点击数:来源:上海嘉定

——2025年9月22日在上海市嘉定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

嘉定区国资委主任 赵志坚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受区政府委托,现向区人大常委会作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情况的专项报告。

一、区国资国企基本情况

(一)区属企业基本情况

由区国资委直接出资的区属国有企业共有18家,分为两类:

一是功能保障类企业17家。其中,区管国有企业10家:科投集团、新城公司、汽车城集团、工业区集团、综保区公司、城发集团、交发集团、住房集团、绿洲控股集团、嘉北产业发展公司。委托监管企业7家:分别是:嘉房测绘公司、嘉储拆迁公司、房屋征收公司、民政资产公司、保安公司、文化传媒公司和经服公司,由区国资委分别委托区规划资源局、区土地储备中心、区民政局、公安嘉定分局、区委宣传部和区投促中心6个单位监管。

二是市场竞争类企业1家:新嘉集团。

各企业根据确定的核心主业和培育主业,发挥区域建设综合开发、产业投资管理、城市基础运营保障等相应功能。

(二)资产负债情况

截至2024年末,我区区属国有企业共有240户(含委托监管企业),资产总额1605.71亿元,较年初增长3.09%;负债总额1012.70亿元,较年初增长2.89%;所有者权益593.00亿元,较年初增长3.44%;归母净资产564.28亿元,较年初增长3.51%。

(三)经营效益情况

2024年,区属国有企业实现营业总收入78.97亿元,较上年增长7.30%;利润总额7.11亿元,较上年下降7.01%;净利润5.47亿元,较上年增长0.56%;归母净利润4.27亿元,较上年增长13.84%;净资产收益率0.94%,较上年下降0.03%,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101.07%,较上年上升0.43%。

二、国资国企改革情况

(一)国资国企改革力度持续加大

一是高质量推进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以《嘉定区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十大专项行动”和《区国资委落实<关于进一步深化我市区属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方案》15项重点工作为抓手,“一企一策”纵深推进改革。目前,各项重点任务基本完成。二是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三个千亿级和五大未来产业,支持区属企业通过股权投资、基金运作等方式,引领区域重点产业发展。目前,区国有资本在上述产业方向的基金投资额累计76.09亿元,撬动基金总规模1438亿元。三是完成区科投集团及区战新基金组建工作。目前,科投集团已完成集团化改革并顺利实质化运作;战新基金主基金已完成工商登记,第一批子基金前期筹备工作同步推进。四是持续提高国有企业运营效率。一方面,聚焦提质增效。在落实“一地一责任人”的基础上,重点聚焦75幅更新和提质增效地块,稳步推进区属国企存量用地分类盘活利用。同时,会同区相关职能部门共同推进“州桥老街、西云楼、环上大”三个街区的商业功能提升试点工作。此外,出台《嘉定区区属企业不动产租赁管理办法(2025版)》从六个方面进一步严格规范招租流程,优化合同变更通道,强化租赁平台功能。另一方面,聚焦瘦身健体。按照“清、转、退”分类、分阶段持续开展“两非、两资”存量清理,引导国企做强做优主业,提升发展质效。目前,7家企业完成注销清理、3家企业完成减资。五是持续深化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制定《关于进一步优化完善2025年度区管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工作方案》,在原考核框架基础上,持续强化“一企一策”精准考核,通过设置共性化考核内容和个性化考核指标。一方面,突出对经济效益和区域贡献的考核,另一方面,强化审计巡察整改等约束性指标考核,进一步突出考核体系的连续性和可比性,体现业绩导向。六是持续健全国企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加强董事会建设,会同区委组织部研究草拟《嘉定区区管国有企业监事会改革实施方案》;同步稳妥推进监事会改革工作。

(二)国有资产监管效能不断提升

一是优化国资监管方式。持续完善数字化国资监管平台。一方面,通过优化智能预警、动态跟踪等功能模块,实现对国资运营的全流程、全周期数字化管控;另一方面,进一步优化数据采集标准,规范信息归集模板,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同时,加强协同联动监管,联合区纪委监委机关、区审计局建立长效化监管协同工作机制,形成国资监管合力。二是完善国资监管制度。持续优化国资基金管理体系,从基金审批、投资决策、投后管理到退出清算等全流程环节入手,初步形成《嘉定区区管国有企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监督管理办法》,细化并差异化分类监管措施,进一步提升国资基金运营效率和投资风险防范能力。三是强化法治监管力度。始终将法治监管贯穿国企安全生产工作,从责任制度构建、安全生产检查两个层面,确保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实现国企安全生产责任法治化、长效化管理。

(三)服务发展大局作用充分发挥

一是提速攻坚重点区域建设。聚焦“一脉七星”战略布局,聚力推进嘉定新城中央活动区功能升级、嘉宝智慧湾未来城市实践区创新突破与西门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目前,远香文化环正式启用;活力谷首发地块开发前期工作稳步推进;嘉宝智慧湾首发地块“星汉空间”、汽车芯片设计产业园二期建设加速推进;西大街历史文化街区先行启动区内六个重点项目施工加紧收尾;西门文化公园建设有序推进。二是全力服务城市运营和社会民生。切实保障好全区公共交通运输、城市供水、污水处理、环境环卫等城市基础运营服务;不断提升区内学校、医院、城中村改造等民生保障类项目建设管理水平。同时,推动国有企业深度融入区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优化等领域发挥国企引领作用。目前,22个由区管企业助力的乡村振兴实事项目均在有序推进中。三是不断放大国企“招投联动”成效。聚焦区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五大未来产业,把“基金招商、资本招商、产业招商、园区招商、场景招商”作为国资国企招商引资工作重点,不断强化国企招商能力和招商能级。今年1-7月,区属企业招引规模以上项目投资额38.8亿元,区主导项目投资额38.5亿元,细分项目投资额18.8亿元。

(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全面加强

一是推动学习教育落实落细。将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成立工作专班,制定专项实施方案,确保实现学习教育在国资系统内全覆盖、多层次推进。二是探索“领域党建”融合发展。贯彻落实区委“三个融合”创新实践工作要求,项目化推进国资系统“融合型党建”工作。同时,推动领域党建项目系统呈现,形成点上示范带动效应。三是持续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压实党委主体责任,持续深化国资系统“四责协同”机制建设,以“净风行动”为抓手,持续强化系统作风建设,以“荷畔廉声基地”为依托,丰富国资系统廉洁文化建设形式,持续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三、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存在的瓶颈

一是存在国有资产运营质量效益不高、企业投资效益整体偏低的问题。区属企业资产流动性较弱、收益率偏低,沉淀了大量公路、桥梁、保障房等低效资产,资产周转效率较低。因此,在下阶段以及即将启动的新一轮国企改革中,继续将提质增效作为重点工作,进一步优化国有资产配置,持续增强国企核心竞争力。

二是区属国有企业市场化程度不够深,部分国企对政府资金的依赖惯性较强,尚未真正建立起“面向市场、自主经营”的发展模式,自主造血能力不足。

四、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思路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和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收官之年,也是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的关键之年。下阶段,在确保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高质量完成的基础上,主要是突出“三个抓”:

(一)抓主业,促进国企经营效益稳增长

一要更加聚焦主业。要努力推动优质资源向主业集聚,不断提升主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国有资本提质增效、国有企业做强做优。二要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重点开展区属国企清产核资工作,进一步摸清区管企业“家底”,为后续资产优化配置、低效资产处置提供坚实数据支撑,推动国有资本向核心业务、优质领域集中,切实提升国有资本使用效率与保值增值能力。三是优化国企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在“一利五率”基本框架下,以“精准化、差异化考核”为导向,根据各企业主责主业,进一步调整区域贡献的分类业务板块,强化分类考核。同时,试行国有经济增加值考核,并对相关企业进行降本增效考核,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

(二)抓突破,继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一是持续优化国资布局结构。在产业布局上,重点聚焦三个千亿级及五大未来产业等重点领域,加大投资布局。在区域布局上,鼓励区属企业在“一脉七星”、嘉定综保区、北虹桥商务区等重点区域建设上形成国企开发建设合力。二是发挥区科投集团和区战新基金功能作用。以科创产业投资为核心,构建国资专业化投资管理体系,通过创新子基金运作模式,全面放大“招投联动”效能,发挥区战新基金和科技创新投资对嘉定三个千亿级产业和五大未来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三是探索实施国企整合重组。立足嘉定经济发展与国资国企改革发展需求,进一步优化区属企业业务结构,通过资源重组,实现产业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有效提升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和运营效益。

(三)抓实效,全力提升国资监管效能

一是持续健全协同高效的监督体系。进一步完善国资数字化监管体系,在发挥新版国资监管平台功能作用的基础上,结合审计监督、纪检监督等多种监督主体,进一步建立健全资源共享、工作协同、整改共抓的长效化监管协同工作机制。二是完善国企现代化公司治理架构。研究制定区管企业董事会建设指导意见、外部董事管理办法等改革顶层文件,从制度层面完善国企现代化公司治理架构,提升企业治理效能。同时,围绕深化区属企业治理体系改革,制定区属企业章程指引,优化章程审批机制,从源头上强化区属企业控股控权。三是加大重点领域风险管控。压实企业防范化解风险的主体责任,强化风险源头管控及应急处置。从机制上、手段上、执行上加强对重点子企业的资金管理、对外投资、物业管理等方面的动态监测、穿透管理。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