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大代表 >> 代表风采 >> 内容

姚薇代表:如何帮助更多海归成功创新创业?

2019-02-02 点击数:

市十五届人大代表,致公党嘉定区副主委,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科研部副部长 姚薇

在海归大潮中,为帮助和吸引更多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嘉定成功创新创业,充分释放人才政策乘数效应,2018年6月初至11月中旬,围绕深化海归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市人大代表、致公党嘉定区副主委姚薇组织了调研小组展开调研。

如何把创新创业服务推向市场,调动各类创新创业服务主体的积极性?如何提高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政府类服务主体的综合服务功能,助力海归创新创业?带着这些思考和问题,调研组先后走访调研了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区海外人才服务中心、南翔智地产业园、育成中心、东锦侨帮侨创业基地,与相关负责人及企业家代表座谈,海归在创新创业中主要存在三类问题:

据《2018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创业1-3年,开始盈利的海归创业企业仅有40%。

海归创业企业普遍存在的“三三”现象,在嘉定区域亦有表现,海归创业成功概率不容乐观:大约1/3 海归创业企业能有较大发展;大约1/3 海归创业企业勉强维持生存;大约1/3 海归创业企业处于破产或半破产状态。

同时,连年攀升的劳动力成本和高额税负等,令企业承担了过高过重的创业成本。尤其是在高消费的上海,用人成本连年攀升,导致企业创业成本过高。

问题二:创新创业困难多。调研座谈中,探究海归们创新创业难题,相对集中的有三点:一是企业招人难;二是中试市场对接难;三是遇到问题咨询难。

问题三:创新创业顾虑多。调研中,探讨人才问题时,企业家们强调最多的就是住房、子女入学、交通出行等问题,这些后顾之忧导致企业留不住人才。

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市场主导、政府支持的“双创”服务体系,形成一个“政府+第三方咨询服务机构+产业园区+社团组织+科研院校”等多维度协作的“双创”服务生态系统,进一步优化“双创”大环境,突破发展瓶颈,充分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潜能。

对此,调研小组提出以下建议:

1、运用互联网思维,搭建“双创”服务平台。

可采用互联网思维,搭建线上线下互动式“双创”平台。由政府搭建、监管,第三方运营,找准海归创新创业资源不足、政策不熟的发展痛点,帮助企业完善产业链上下游、对接资源,充分发挥政策效能。

通过该平台,可打通个性化服务和政策落实中的“最后一公里”,为优秀人才畅通沟通渠道:一是各类“双创”政策资源,由平台汇集并宣传;二是个性化需求,由创业者互相答疑解惑;三是专项政策出台,由权威专家解读;四是借助该平台,加强企业与第三方、科研院所及高校联动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2、发挥孵化基地桥梁作用,加大政府监管。

一是孵化器拒绝同质化竞争。要分行业、分专业发展,为科技企业做好精准服务。二是发挥孵化器桥梁作用。做好科研成果与市场产品转化之间各种专业服务,尤其是中介服务,如性能检测和产品实验等机构对接、上下游企业的对接牵线等服务。三是加大孵化器政府监管。通过制定规范,把软硬件建设标准纳入孵化器考核和奖励之中。四是完善市场清退淘汰机制。将诚信状况与登记机关监管、银行授信、政府招标等挂钩,倒逼孵化器提高服务质量。

3、健全“双创“服务体系,完善保障措施。

教育资源方面:一是加大对重点区域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力度,解决人才子女入学需求。二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放宽居住限制条件,加大企业话语权,为企业人才子女提供较好的教育环境。三是加快国际学校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推进和落实,更好满足高层次人才子女对国际化教育的需求。

卫生医疗方面:要积极谋求市卫健部门支持,寻求嘉定区与全市优质医疗资源的合作。

人才政策方面:要让符合条件的企业更多参与“人才认可”决策中,让企业为高端人才以外的优秀人才谋求“政策福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