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大代表 >> 代表风采 >> 内容

沈彪代表:千头万绪中为村民代言

2019-02-22 点击数:

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后,沈彪更忙了——村里的工作千头万绪;全国人大代表也意味着新的责任:不仅要为村民代言,还要将目光放得更远,思考如何更好地履职。

沈彪是上海市嘉定区马陆镇北管村党总支书记。“我一直在农村,对农村很有感情。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村‘地覆天翻’发展的全过程,我心里再清楚不过了。”沈彪28岁起担任北管村村支书,30多年来,带着村民先“治穷”再“治乱”,到如今日子“啥都不缺”,他要操心的关键词变成了“品质”“宜居”——“总之就是建设美丽乡村,提高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相对于33年的村支书经历,沈彪履职全国人大代表只有一年。但是,对农村情况的熟悉,也让他对农村百姓呼声格外敏感,这也成为他履职的基础。

“我从来不喜欢坐在办公室,老是要到村子里去走走看看。”“坐不住”的沈彪让调研成为他的“日常”。除了在当地调研,沈彪作为来自基层一线的代表,还参与了在沪全国人大代表围绕对口帮扶工作展开的立法调研。调研组分赴北京、新疆、青海、云南等地,调研了4个地州、市,6个县级市、镇,3个乡村,31个企事业单位,最终形成调研报告。

这些调研,也让沈彪对农村工作有了更深的体会,对美丽乡村建设也动着更多脑筋。其中,与老百姓品质宜居密切相关的翻建房屋问题让沈彪格外上心。

“村民对翻建房屋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目前,上海很多郊区农村房屋大都是三四十年前建造的了,一些房子不夸张地说真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沈彪说,农村富了,百姓要品质、要宜居,翻建房子是大问题。“我们要让农民住着有自豪感。”

同时,沈彪深知,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仅是房子本身的美丽,更重要的是配套设施的完善和服务的提升。“不然,花了大价钱翻好了,周边环境依旧脏乱,精神文化需求依旧得不到满足,活动阵地缺乏,安全系数不高,村民感受不到生活品质的提升。”

因此,沈彪关注的是,要结合农村实际、参照城市标准加快道路、桥梁、绿化、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供水质量、增强供电能级、实现全面供气,合理增加社区商业、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配套,让居住在农村的百姓也能享受到城市的生活品质。

2018年的全国两会上,沈彪带去了村民的心愿:呼吁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帮助编制村庄建设规划。沈彪还专门在小组审议中就此发言,希望财政资金向郊区倾斜,进一步推动各类公共资源的建设。

“今年,我还会继续关注美丽乡村建设。”沈彪说。

记者采访手记

走进北管村,这里的沥青路面干净整洁,沿街店铺秩序井然,马路两旁的绿化清新“养眼”。

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上海嘉定有名的“穷村”。28岁就当了北管村村支书的沈彪,当时心想“只要努力、勤奋、吃苦,肯定找得到发展的路”。从招商引资发展农村经济,到琢磨社会治理,管好村里的公共秩序,再到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打造宜居家园……沈彪的工作重心,随时代发展不断变化。

“在办公室干坐着,是我最难受的事。”这是沈彪常说的话。果然,办公室聊了没一会儿,沈彪就要拉着记者出门。“走吧,跟我到村里走走看看。”

沈彪皮肤黝黑、说话实在,言谈中字字句句都流露着对农村的真切感情。

当了33年村支书,每天和群众交流是沈彪的必修课。村民知道他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更喜欢找沈彪唠家常了。“找我反映情况和问题的百姓更多了,还有其他村的村民也过来找我。”

沈彪明显感到,自己责任更大了,确实有更大的压力。“对我来说,吃苦不是问题。”沈彪说,“在农村这么多年,我没有周末的概念,村里的工作就是我的生活。”不怕吃苦的沈彪,担心的是自己的思想跟不上老百姓的需求,所以总在动脑筋,找各种机会去学习。

“现在我们村里,有商业中心,超市、菜场、各种店铺应有尽有。我们建了生态公园供村民散步休闲,篮球场、跳舞场等室外健身场所人气很高,图书馆、书法室为村民提供了学习空间,有不同兴趣爱好的村民都有相应的去处。”说起这些,沈彪如数家珍。如今他还多了一个新身份,北管村“河长”,带领村民守护20公里的河岸线,从源头管控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

沈彪并不满足于此:“现在村里环境还不算是最好的。”对未来,沈彪也有自己的“小目标”。“目前我最操心的,就是做好整体规划,帮助村民进行房屋翻修,让村民能在村里住着感觉自豪,不愿离开。”

成为全国人大代表,沈彪更闲不住了。“对农村,我始终有很深的情感,现在,更多了履职的责任。”沈彪说,“我愿尽我所能,为建设美丽乡村建言献策,不负大家对我的信任和期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