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不住书记”:防疫守得牢,发展谋得早
嘉定区马陆镇北管村是上海郊区一个典型的人口导入村。除户籍居民2400多人外,136家村域企业还带来了8000多名外来人口。村里人气最旺的时候,外来人口激增至1.7万多人。
全国人大代表、北管村党总支书记沈彪是出了名的“坐不住书记”。时间拨回至2月10日,沪上企业复工首日,也是北管村大多数企业重新开动机器之日。这一天,沈彪的神经绷得格外紧。企业复工复产、外来人员回流,这也意味着:此前经过数番讨论、研究决定的最严防控措施终于到了“检验时刻”。
一、封闭管理、有序流动,牢牢管住2.65平方公里
在2.65平方公里的村域范围内,超市、菜场、公园等生活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将这些生活设施连接起来的辅道有12条,小路更是数不胜数。平日里,四通八达的道路让村民可以毫不费劲地穿行,选择距离最短的路线。特殊时期,曾予人便利的条条小径却都成了防控薄弱点。
为此,由沈彪担任组长的北管村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迅速制定方案,明确建立3个车辆出入哨卡,分别建在思义路北陈路、剑兰路浏翔公路、科盛路思诚路。3个哨卡的选择十分“讲究”:既要离企业工厂近,还要尽可能远离村民核心生活区。同时,在未设置出入哨卡的其他道路,实施阶段性限行、禁行。
为尽可能减少村民流动性,北管村还立下规矩,10个村民组和住宅小区均仅保留1个出入口,全村小路、辅道也通过铁丝围网和路障实现全封闭。
二、从监控发现到联勤处置,建起5分钟响应圈
依托村级联勤指挥中心和覆盖全村的230余个高清探头,北管村对重点区域、重点场所实行24小时可视化监控管理。同时,村里还依托已组建起的7人专职联勤队伍,划定5分钟响应圈,从监控发现呼叫、联勤处置到志愿者协助,联勤队伍要在5分钟内完成响应。
一支支联勤队伍、志愿者队伍从年前一直奔走到年后,每一个休息日都成了工作日。在疫情防控最吃劲的时候,村里的年轻党员干部、村民组长在北管村党总支副书记、村委主任邵伟梁带领下,直接驻扎在了附近旅馆里,整整一个月都没回过家。
在24小时不间断防控的严格措施下,北管村未发生1例疑似或确诊病例,厂房机器顺利开动。
三、谋划村民住宅改建,更多适老化改造在路上
眼下,疫情防控转入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阶段,沈彪也开始谋划起今年的一桩大事情——村民住房集中改建。上海郊区的农村房屋大多建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北管村也是如此。房屋房龄高、结构不稳,村民改建住房的呼声由来已久。此前,由于村庄建设总体规划并未出台,村民们的住宅改建项目也只好暂时搁置。
去年9月,嘉定区颁布《关于进一步改善本区农民生活居住条件和乡村风貌有序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的实施意见》,明确到2022年,新增不少于4000户农民实现相对集中居住。同时,在农民集中住宅设计时,要求风貌统一、体现嘉定江南历史文化名城特色。
在经过前期项目研讨阶段后,北管村目前正式进入入户征询意见阶段。沈彪告诉记者,村里共有500多户村民住宅需改建,他们计划首批启动约60户。如果项目推进顺利的话,首批改建房有望于明年上半年竣工。
从28岁接手北管村至今,沈彪在这里已待了30余年,村里的点滴变化,他都看在眼里。“村里的老人越来越多了”,沈彪认为,未来北管村的工作重点应该是“适老化改造”,让居住在这里的老人更舒心、更安心。
稿件来源:文汇报
图片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