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大代表 >> 代表风采 >> 内容

庆祝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丨徐叶根:群众想什么、我们干什么,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2024-09-26 点击数:

今年我已69岁,虽然担任人大代表只有6年时间,但这段经历却是终身难忘,有幸见证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江桥实践的生动图景。

如果把时针拨回80年代,27岁的我身兼江桥乡人民公社副主任和乡人大代表。那时的江桥是有名的蔬菜乡,在这片热土上,乡亲们辛勤劳作,日子越过越红火。在被选为乡人大代表后,我的法宝离不开“三件套”:一辆自行车、一支笔、一本笔记本。履职期间,我常常骑着自行车下基层,兜里揣着笔和本子,在倾听群众意见和建议时,我用的都是土办法,就是一边帮乡亲们干农活,一边唠嗑,打开田间地头的话匣子。

80年代初期,农村退休养老金很微薄,刚开始是每月5元起步。担任乡人大代表后,结合前期全面排摸,我提出合理增加农村退休养老金的建议,得到上级政府的极大重视。看到乡亲们的退休养老金从每月20元逐渐提升至200多元,腰包越来越鼓,我感到非常欣慰,再次坚定了为民发声的决心。

当年,华庄村老百姓对打通一条“断头路”诉求迫切。经过实地走访,我发现华庄村这条“断头路”距离并不长,但地理位置特殊,位于江桥、封浜交界处。当时两镇尚未合并,村民出行常常要绕道而行,原本15分钟的路程需要花费半个多小时,交通十分不便。遇到雨天,年久失修的路变得坑坑洼洼,走路如同在蹚泥水,乡亲们自嘲生活在江桥的“西伯利亚”。作为人大代表,修缮华庄村这条烂泥路成了我的一块“心病”。

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人大代表当以实干践使命,要为民发声,更要为民解难。为了打通这条“断头路”,我敲开华庄村老百姓家的一扇扇门,实地了解情况。一方面做大家的思想工作,鼓励村民心往一处想,另一方面问计于民,收集意见建议。要打通这条路,必须延伸到当时的封浜乡。怀着江桥老百姓的期许,我提着一股劲,跑到封浜乡去协调此事。我以人大代表的身份,与当时封浜乡的党委书记直接沟通修路事宜,得到了封浜乡的大力支持。同时,我牵头形成详实的工作报告提交上级相关部门,争取相应的财政支持。凭着这股老黄牛的干劲和冲劲,顺利促成了动工修路。考虑村民对这条路翘首以盼,在施工过程中,我曾多次到现场了解工作进度,与相关职能部门共商对策、疏通堵点,确保按时交工,真正将“断头路”变成“连心路”。华庄选区的老百姓满意地说:“人大代表带头帮我们修好了路,我们都愿意选他。”

回首履职历程,我深感人大代表的使命就是要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将群众需求和政府决策精准对接,脚踏实地、心无旁骛地把为民服务的一桩桩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以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为目标,不断擦亮全镇人民高品质生活的幸福底色。

徐叶根(江桥乡第十一届人大代表;江桥镇第二届人大代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