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丨沈彪:不辱使命 不负重托
2018年1月我当选为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那一刻我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回首履职的这5年,我参加了不少会议,接受了不少培训,也去了不少地方。
2018年上海市选举产生的全国人大代表组成专题立法调研组,分赴北京、新疆、青海、云南三省一市,围绕对口帮扶工作开展了一系列的立法调研,我也参与其中。我从1987年开始担任嘉定区马陆镇北管村党总支书记已30多年,30年前的北管村也是当时出了名的“穷村”,穷到电费交不出被供电局剪电线、买不起药卫生室开不了门,可以说,我自己也是“脱贫”的实践者和亲历者,调研了这些面临“脱贫”任务的偏远地区,我感慨良多。特别是在云南一个村调研时,离村子还有一段距离,我远远看见了一抹红色,当时还在想那是什么东西,到了一看,村子里几乎每家每户都插着国旗,有的还有党旗。一问之下,原来云南的农村几乎都是这样的,贫困地区大张旗鼓的活动做不起,只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实现党建引领、党员亮身份,发挥党员在脱贫攻坚战中的作用。这点让我深受触动,在村一线的基层治理过程中,正是需要我们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凝心聚力服务好村民。
2019年3月,我参加了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与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层次专家学者共商国家大事。作为一名新人,不免有些恐慌,尤其是3月6日上海代表团全团会议前一天,被通知要在全团审议时发言,主题是上海的乡村振兴,我感到压力很大,当天晚上一夜无眠,心情忐忑、思绪万千,发言稿写到凌晨3点。第二天的发言非常顺利,面对在场的100多位记者,我围绕如何才能把北管未来的乡村振兴之路实践好,为上海的乡村振兴工作打造可复制的模板,提出了北管村将以“产业兴园、宜居家园、生态公园”三园建设为目标,走出北管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的思路。如何将我发言中谈到的乡村振兴规划进行完善,将顶层设计付诸现实,说实话,碰钉子、吃苦我不拍,但当时的我心里没有底。后来在时任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同志的全力支持下,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实地调研,综合各方面真知灼见,最终在原先三园建设的基础上,加上了文化乐园建设,明确了“四个百园”建设的总体方针。5年来,在区、镇两级政府的鼎力支持下,在北管村村干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北管村实现了产业年总产值达到10亿元,百姓农房翻建项目进入了收官阶段,生态景观成了北管的“新名片”,乡村振兴跑出了加速度。圆满完成这桩大事一直是我履职期间的最大心愿,很高兴最终取得了让我激动和满意的结果。
5年的代表履职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人大代表不仅是荣誉,更是责任,要切实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我的收获和体会是:一是对代表履职要求和自我定位更加明晰了,使命感和幸福感更强了;二是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注重把实践中调查发现和群众所思所盼结合起来形成代表建议,当好人民的代言人,不负人民重托;三是人大代表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要加强与基层群众的密切联系,努力为民办实事、做好事。
沈彪(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