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区城乡中小河道综合整治工作情况的报告
——2017年11月24日在上海市嘉定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
嘉定区水务局局长 浦浩东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受区政府委托,我向区人大常委会作关于本区城乡中小河道综合整治工作情况的报告:
实现现代化新型城市的美好蓝图离不开优美的水生态环境,今年以来,区政府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按照“2017年底全市所有中小河道、断头河基本消除黑臭状态,水面率只增不减”的水环境工作要求,立足“补短板、拉长板、争样板”的发展大局,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人大的大力监督下,主动作为、全力以赴,各项整治任务有序开展,中小河道综合整治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本区中小河道综合整治推进概况
嘉定共有河道2036条2000公里,其中市区级河道250公里、镇村级河道1500公里、村沟宅河250公里。围绕2017年底全区基本消除水体黑臭的目标,我区共梳理出黑臭河道246条段248公里。其中,列入市水利专项工程整治河道141条194公里。剩余的工程量较小、不具备水利专项整治立项条件的105条54公里黑臭水体,列入区靶点整治,由各街镇组织实施。截至目前,已完成河道整治243公里,完成率98%。剩余河道整治均在开工建设中。
二、主要工作措施
面对整治时间紧、任务重,加之河道黑臭成因复杂,治理难度大等多种不利因素,凝心聚力,全力攻坚,举全区之力强势推进整治工作。
(一)积极作为、抢抓机遇,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此次中小河道整治攻坚战,嘉定反应快、启动早,呈现出良好的工作态势。一方面摸清家底,在全市率先建立全区河道基本情况数据库,并将污染源、违法建筑、三无居家船舶等相关信息一并入库,建立了详实的“一河一档案”。2015年10月,按照区委要求,嘉定对全区河道开展了全面排摸,梳理出第一批列入市级考核名录的中小河道。2016年8月、2017年1月,对照时任市委书记韩正做出的开展全市城乡中小河道综合整治的指示要求以及市水务局下发的疑似黑臭水体遥感图斑,先后开展排摸比对。经过三轮地毯式排摸,最终确定整治河道246条段248公里。实现所有区域、所有等级黑臭河道整治的全覆盖。另一方面提前谋划、早作部署,在市里下达整治任务之前,就启动了一批黑臭河道整治工程的相关手续办理,为整治工作的强势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稳扎稳打、精准发力,正确把握工作的规律性。结合工作实际,紧扣节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坚持做到城乡共治、水岸同治、上下游齐治,在持续用力中务期必成。
1、综合施策,实现统筹治水。治水:通过沟通水系、调活水体、拓浚河道、整治岸线、控源截污、种植绿化等措施开展河道综合整治。治岸:河道两岸违法建筑内六小行业的违法排污,群租人员的生活污水直排,各类垃圾的随意倾倒,是造成水体黑臭的重要原因,违建不拆,治水难成。把水岸拆违作为五违四必整治的重中之重,将黑臭河道两岸十米范围划入重点整治区块,对河道沿线企业、违法建筑、无证码头、堆场,坚决予以拆除。全年共拆除河岸违章建筑87万平方米。同时对已完成拆违的河道,开展“回头看”工作,对沿河违建情况进行查漏补缺,防止反弹回潮;治污:通过控源截污、雨污分流,尽可能减少入河污染负荷。一是开展雨污混排整治。以加强排水许可管理为抓手,对企事业单位、居住小区雨污混接混排情况开展地毯式排摸,发现一处整治一处。二是提高污水处理能力。按照2017年建成区污水基本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全面达到不低于一级A排放标准,2019年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的工作目标,一方面要加快完善二级管网系统,消除195区域、撤制镇等区域二级管网的盲区,完成42公里二级管网建设,并对500处直排污染源截污纳管。另一方面,推进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按照不低于一级A排放标准,在2017年底前完成全区污水厂37.5万吨/日污水处理提标改造,减轻污水厂尾水排放对河道水质的影响。目前各项目标任务已全部完成。
2、全面落实河长制,实现长效治水。在全市率先推行河长制,以“知责明责、担责履责、督责考责、追责问责”为核心,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年初,对包括村沟宅河在内的2036条名录内水体落实了“一河一河长”,落实河长423名,完成河长公示牌的设立。8月,根据市河长办对名录外水体落实河长制的新要求,对坑塘等小微水体进行了排摸,对梳理出的783处名录外水体落实村居负责人担任河长。率先公布三级河长名单,设立监督电话、出台实施方案、成立区、镇两级河长办,开通公众微信号,率先优化河长APP操作系统,实现河长履职常态化。
3、推进信息化建设,实现智慧治水。充分利用好河长热线、水务热线、“嘉定河长”微信公众号、“嘉定河长”APP等“互联网+”资源,促进河长履职,倾听群众呼声,扫除整治盲点,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中小河道整治效率。截至目前,嘉定河长APP工作平台共处理河道管养问题1.46万件。
4、严格执法监管,实现铁腕治水。良好的秩序是管出来的,良好的环境是严出来的。我们以环保督查整改为契机,加强各职能部门的联防、联控,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对涉及到的违法主体,严管、重罚,充分发挥行刑对接的威慑效应和按日连续处罚的惩戒效应,做到了铁腕治水不留情面不留死角。
5、动员各方力量,实现全民治水。突出“一河一监督”,强化河道监督机制,除了“官方河长”,还注重吸纳社会力量,设置民间河长、企业河长、村民护河队、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等,尝试构建政企商学同力、党群干群同心、社会各界同向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引入河道养护市场化,充分发挥市场优势,做好水面保洁、绿化养护、设施维护等工作。“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群众主体”的治水新格局已初步形成。
(三)久久为功、持续发力,始终保持工作的坚韧性。建章立制严格执行,不断巩固整治成果。为充分发挥河长制在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资源保护和管理、水事执法监管等方面的促进作用,区河长制办公室建立了联席会议、工作职责及考核办法、工作督察等制度,以嘉委发2017〔15〕号文印发,并及时组织专题学习,确保各项制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充分发挥河长制联席会议作用。加强成员单位之间沟通对接,互通有无,实现资源信息共享;持续建立健全联动机制,加强业务配合和协作,形成工作合力,促进河长制工作不断推向深入,确保整治工作常态长效。强化考核问责。建立了领导干部任期水污染防治和河道整治责任制,严格责任追究。区委、区政府在对街镇的年终绩效考核中,专门设立了河长制加分项和扣分项,同时将该项制度作为村居600分评级体系的重要内容,层层传导压力,逐级落实责任,确保整治任务落到实处。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中小河道综合整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水环境总体质量与人民群众的期盼有一定的差距。
1、有的河道工程前期较慢,整治进度有待加快。按照市里“确保到2017年底,所有中小河道和断头河道基本消除黑臭”的目标,部分街镇仍感到有一定压力。目前,还有一些河道拆违进程缓慢,特别是流经村庄的河道,违法建筑认定的争议、群众的利益诉求影响了拆违的进度和质量,造成沿河截污、绿化种植等工程性措施难以落实。实地开河、拆坝建桥、拆涵建桥等水系沟通工程涉及到的通信、电力等管线搬迁工作滞后于工程实施,影响河道整治进度,也影响河道整治成效。
2、河道流动性较差,水动力问题有待解决。造成河道水体流动性差的原因:一是受外围控制工程影响。本区属平原感潮河网地区,为解决潮水对陆域安全的危害,目前外围沿浏河、苏州河、长江口一线均设置了控制口门,在内河水位得到有效控制同时,产生了上下游水头差小、水体流动缓慢的负面影响。二是受地理位置影响。本区唯一能直接掌握的引水口门仅有北部的墅沟水闸,而墅沟水闸需兼顾汛期排水,影响了引水的效果。三是受管理权限影响。嘉宝水资源调度方式是北引、东引和东排,其中蕰东水闸属市管,其余分属嘉定和宝山区管,嘉宝北片尚未真正形成实质性的水资源联合调度。四是受航运功能影响。蕰藻浜是嘉宝北片联合调度的一条重要排水通道,同时也是航道,水位一直保持在一定高位,致使本区往东排水严重受限。五是受断头河影响。由于历史上不规范的开发建设等原因,造成断头河多、河道“肠梗阻”多,河网水系缺乏连通畅活,难以形成水体的有序流动。
3、岸上治污压力较大,不少隐患有待消除。一是涉河排污企业偷排“后患较大”。嘉定涉及黑臭河道周边、列入市整治范围的246家排污企业,尽管已完成整治,但是还有反复的现象。二是农村生活污水直排“后患较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客观上存在着农民意愿不足、工程条件复杂、污染源头动态等问题,造成难以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和常态化。三是雨污混排“后患较大”。据摸底,全区2000年以前兴建的住宅小区共214个、12.64万户,普遍存在“阳台雨污混排”问题,目前已整治70个、3万多户,但任务依然艰巨。道路市政管网普遍存在雨污混接混排现象,对河道水质影响较大。四是垃圾填埋场点渗滤液“后患较大”。徐行镇安新村垃圾填埋场虽已废弃,但仍发现有垃圾渗滤液入河,造成河道黑臭难以根治;部分垃圾中转站也存在着垃圾渗滤液直接或间接入河的问题。五是污水处理能力不足“后患较大”。一方面,由于纯净水的大量使用以及污水治理的全面加强等原因,传统的按照自来水供应量得出的污水处理量数据已经失真,以此规划的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另一方面,随着人口大量导入后污水量的增加,南部地区污水外排能力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
4、有些政策发生撞车,资金保障有待完善。一是“河口拓宽整治”和“基本农田保护”发生碰撞。根据市水利专项整治规划,嘉定共有50条74.4公里的河道需要拓宽河口,共需腾地1900亩(按规划实施,市里补贴腾地费6亿元)。目前,对涉及腾地的大部分河段均未按规划标准实施整治。原因在于:编制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时,未将河道蓝线规划因素考虑在内,疏拓河道、水系沟通存在触碰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的问题。二是河道整治有较大资金缺口。从全区层面来看,全区黑臭河道整治工程费用上还有一定缺口;从街镇层面讲,有的河道整治涉及到管线搬迁、农户动迁、土地补偿等问题,资金压力较大。
四、下阶段工作措施
(一)坚持工程扫尾和水质稳定达标双管齐下。一方面,狠抓整治工程扫尾。按照上海市总体要求,对列入第一批88条144公里要全力冲刺,对列入第二、第三批158条104公里中速度慢的河道组织会战,力争在11月底全面完成整治任务。另一方面,实现水质稳定达标。针对部分河道整治后水质还不达标或水质达标但不稳定的情况,区水务局于8月对列入水利专项整治的河道制定了水质稳定达标“一河一方案”,明确了针对性的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并纳入河道整治同步实施。下一步,牢牢抓住水质稳定达标这一关键,确保水质稳定达标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实现年底基本消除黑臭的整治目标。
(二)坚持控源截污和提高环境承载力双管齐下。第一,控源截污,让水清起来。一是开展雨污混排整治,以加强排水许可管理为抓手,对企事业单位、居住小区雨污混接混排情况开展地毯式排摸,发现一处整治一处。二是加强入河排放口管理,全面排摸河道内排放口,对存在污水排放现象的排放口进行封堵,对河道内排放口设置标识牌,加强日常监管。三是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加快完善二级管网系统,推进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按照不低于一级A排放标准,在2017年底前完成全区污水厂37.5万吨/日污水处理提标改造,减轻污水厂尾水排放对河道水质的影响。四是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根据《嘉定区村庄布点规划》以及区村庄改造计划,完成3万户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五是修编全区污水处理规划。加强污水处理的顶层设计,适当提高污水量计算标准,提高污水处理规模和污水处理系统抗风险能力。第二,疏拓水系,让水多起来。一是提高水面率,突破土地指标制约的瓶颈,确保河道蓝线规划落地,规划水面积有保证;河道整治项目按照规划断面达标整治,现状水面积有增量;涉河建设项目,严格执行“先开后填”,区域水面积不减少。二是增加槽蓄量,力争到2020年底完成1000公里的镇村级河道轮疏,并保持断面动态达标,增加河道库容。第三,片区联动,让水动起来。一是打通断头浜、疏拓瓶颈段,“十三五”期间计划实施水系沟通200条段300多处。二是调度水资源。建立全区水动力模型,完善水资源调度的工程体系,开展大、中、小循环调水。第四,修复生态,让水美起来。注重河道底、岸、坡融合,营造多样的水生生物,种植多季相、多层次、多色彩的水岸绿化,让水与城市更和谐,与生活更亲近。
(三)坚持严格整治和完善机制双管齐下。一方面,严格执法。实行联防、联控、严管、重罚,集中打击重污染行业企业。对没有达到纳管标准、排入污水处理厂的企业一律限期治理;对没有达标、直接排放的企业,一律停产整治;对没有污水处理设施、也没有接入排污管网的企业,一律关停;对违法排放、严重超标排放的企业,一律按最高限额予以处罚;对涉嫌环境污染犯罪的,一律移交司法机关从重从严处理。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严格依照有关规定移送、通报涉嫌犯罪案件和线索,依法严厉打击各类涉水犯罪行为。另一方面,创新治理机制。严格执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探索执行污水处理收费政策,严格排污许可证管理,加快推广刷卡排污,积极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尝试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排污总量控制机制以及生态补偿和污染赔偿机制,严格执行和依法足额征收水资源费,鼓励企业开展“中水回用”。
(四)坚持强化考核和压实责任双管齐下。一方面,强化考核,严查责任。实施上级河长对相应河道下一级河长的考核工作,推行治水“以奖代补”制度,把河道治理考核结果与以奖代补资金相挂钩;建立健全河长制督查通报机制,广泛开展最美(最差)河道评选活动;在嘉定电视台和嘉定报,开设聚焦河道整治、曝光负面典型的专栏,并向社会公开举报电话,充分释放舆论监督的压力;完善“嘉定河长”APP平台,扩大群众监督参与面,搭建融信息查询、河长巡河、信访举报、水务公开、公众参与等一体化的智慧治水大平台。另一方面,综合治理,扩大责任。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要有效解决“岸上问题”,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为重点,坚持水岸联动、水陆共治。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水环境事关长远发展、事关城市形象、事关民生福祉。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的支持监督下,驰而不息,常抓不懈,坚决打赢城乡中小河道综合整治攻坚战。逐步营造水清、岸绿、流畅、景美的河道水环境,让全区人民切实感受到水环境的变化,有更多获得感!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