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22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综合报告(书面)
──2023年9月25日在上海市嘉定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上
嘉定区财政局
上海市嘉定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受区政府委托,现向区人大常委会作关于2022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报告。
一、国有资产总体情况
(一)企业国有资产(不含金融企业)
截至2022年末,我区区属国有企业包括直接监管与委托监管两类共21家企业。其中,区管国有企业10家,包括功能保障类企业9家、市场竞争类企业1家;委托监管企业11家,分别委托7个部门和3个街道监管。
截至2022年末,我区区属国有企业共有231户(含委托监管企业),资产总额1450.46亿元,较年初增长3.46%;负债总额899.21亿元,较年初增长5.48%;所有者权益551.25亿元,较年初增长0.33%;归属于母公司的净资产522.97亿元,较年初增长2.89%。所有者权益增加原因:一是企业对外投资公允价值上升;二是因国资委增资、项目补贴和资产划拨,带动各企业资本公积增加;三是经营创利实现了企业增值。
2022年,区属国有企业实现营业总收入76.99亿元,较上年下降7.82%;利润总额7.69亿元,较上年下降7.60%;净利润5.44亿元,较上年下降8.42%;归母净利润3.50亿元,较上年下降13.69%;净资产收益率(归母口径)0.67%,较上年下降0.12个百分点;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100.65%,较上年下降0.71个百分点。营业收入下降原因主要是企业保障房项目的收入减少。利润下降原因主要是企业疫情期间减免租金2.38亿元。
(二)金融企业国有资产
我区无区管金融企业。
(三)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
截至2022年末,我区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总额(账面净值,下同)298.5亿元,较上年增长21.4%。负债总额38.8亿元,较上年增长13.8%。净资产259.7亿元,较上年增长22.6%。资产总额变动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流动资产增加,区土地储备中心、工业区、徐行镇等增加指标费与代管专项资金;二是在建工程增长,新建公卫大楼、多处学校与交通等基础设施,以及中医院迁建等;三是细化房屋与公共基础设施管理,各街镇入账水利基础设施与社区用房,南翔污水厂PPP项目补入账。
截至2022年末,我区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主要构成情况为:流动资产68.1亿元,其中货币资金24.2亿元;非流动资产225.7亿元,其中固定资产129.0亿元、在建工程61.1亿元、公共基础设施17.9亿元、PPP项目资产11.4亿元、无形资产3.1亿元、政府储备物资1.2亿元、其他非流动资产2.0亿元;受托代理资产4.7亿元。
(四)国有自然资源资产
截至2022年末,我区土地资源总面积463.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园地、草地、林地面积157.4平方公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为199.7平方公里,交通运输用地面积56.8平方公里,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38.8平方公里,其他土地为10.5平方公里,收储土地面积698公顷。
截至2022年末,我区水资源存量为25200万立方米,较上年减少16400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0400万立方米,减少14300万立方米;地下水4800万立方米,减少2100万立方米。按照水资源费征收标准计量,水资源价值期末数为3000万元,比上年减少1850万元,其中:地表水2040万元,减少1430万元;地下水960万元,减少420万元。
截至2022年末,我区林地总面积9068.674公顷,较去年净增312.79公顷,其中森林面积净增320.508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17.4%,较去年增加0.72%。全区湿地面积3021.89公顷。
二、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情况
(一)落实区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有关情况
区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2022年10月27日听取和审议了《关于2021年度本区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情况的报告》并提出审议意见。区政府高度重视,落实区国资委等相关单位对我区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情况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制定整改方案,认真贯彻落实审议意见。
1.进一步推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一是按照“两个一以贯之”要求,持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出台《嘉定区国有企业党委前置研究讨论企业重大经营管理事项规则指引(2022版)》,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体系有机统一起来,制定实施党委“前置研究事项清单”。加强董事会建设,健全董事会工作规则,完善外部董事管理、评价。二是赋企新动能,持续激发企业内生动力。优化企业基金管理机制及经营业绩考核模型,加强对区属企业年度考核目标动态督查,引导区属企业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围绕目标任务抓落实,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2.进一步增强企业发展动能。一是发挥国有资本优势,积极布局引领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围绕“一体两翼三引擎”的国资国企发展定位,重点持续优化国有资本在物联网与集成电路、高端医疗设备及精准医疗、新能源汽车与汽车智能化、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以及在现代服务业方面的产业引领作用。二是加快特色产业集聚,推动区域产城融合建设发展。围绕国资系统3个全市特色产业园区及10个新兴产业园区建设,重点加速推进汽车新能港、汽车•创新港、上海智能传感器产业园、嘉定新城工业互联网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区项目建设。三是加速存量土地盘活,提升国企自有土地价值。大力推进存量资产有效盘活,完成不动产确权补证工作。同时,充分发挥老旧厂区地理位置好、土地面积集中的优势,加强老旧厂房改造利用力度。
(二)企业国有资产(不含金融企业)
1.深化改革,进一步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一是圆满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聚焦改革重点全力突破,加强跟踪指导,统筹推动6大板块58项任务落实落地。二是完善企业制度。对新城公司、汽车城集团、城发集团、工业区集团的企业章程进行修订,使公司章程成为维护国有股东权益的重要依据。三是稳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在竞争类二、三级企业中,引入社会资本进行混改试点,相继成立新嘉万序、道生物联、东土致远等一批股权多元企业。四是加强企业家队伍与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区管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办法,健全激励国有企业管理人员担当作为的容错纠错制度和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实施办法,形成职责明确、流程清晰、规范有序的责任追究工作规则。
2.全力投入,进一步服务区域重大战略。一是着力加强新城建设力度。嘉定新城中央活动区、嘉宝智慧湾未来城市实践区及西门历史文化街区的控规调整已获批复,远香湖中央活动区建设项目规划实施平台搭建完成,城市空间数字底座平台完成前期启动。二是科创总部集聚区初具雏形。联影产业化示范基地二期(研发)、天普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横沥河水岸文脉景观提升及贯通工程等项目有序推进。三是全力提升新城功能能级。全力争取上海电气下属集优股份轴承制造与运营总部机构导入嘉定新城,着眼于轨道交通、汽车新能源、航天航空军工地等领域,打造成为行业技术及创新产品引领者。
3.培育新动能,进一步促进布局结构优化。一是积极优化国资布局。进一步发挥天使引导基金等撬动效应和国企功能平台优势,持续放大院士专家成果展示与转化中心溢出效应,加快“嘉定同济大学科技园”千亿级科技园建设,全力推进上海智能传感器产业园建设,引进上海光通信、大陆芯智驾等优质特色产业项目。二是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加强资本、资源的整合和投入,全力支持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核心承载区建设,积极布局汽车“新四化”产业、智能传感器及物联网、高性能医疗设备及精准医疗产业三个千亿级产业和在线新经济倍增计划。三是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加强低效闲置用地排查清理,腾出发展空间,共涉及6个集团公司,10处低效、无效资产,土地面积占303.58亩,房屋面积12.45万平方米。
4.积极作为,进一步保障改善民生。一是提升公共服务品质。配合推进区环卫体制改革,完成街镇环卫公司清产核资、产权交割、无偿划转和工商变更,实现街镇环卫公司股权整合,为我区环卫体制改革工作顺利推进奠定基础。二是提升生活服务品质。扩大“15分钟社区生活圈”覆盖面,加快推进横沥文化水脉、紫气东来城市体育公园升级改造等项目,让市民拥有更好的绿色空间、健身体验。三是提升交通服务品质。加快推进S5嘉定新城段立体化改造、14号线西延伸、嘉闵线北延伸等规划建设,积极推进“双智”试点工作,推动特色应用示范,持续深化完善智慧交通“嘉定标准”。四是全力落实高校毕业生稳就业工作。优化国企招聘平台,推动67家区属企业推出191个岗位,招聘362人,尽全力发挥好国有企业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
5.健全体制,进一步优化国有资产监管格局。一是优化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指标模型。健全调整经济效益指标和区域贡献指标权重为:功能类公共服务类企业4:4,竞争类企业6:2,做好新一轮领导人员薪酬调整的摸底工作。二是提升国企资金管理水平。加强与银行沟通提升存款利率,通过多种存款方式提升持有资金效益,抓好市场窗口降低融资成本,充分利用政策优惠获取低息借款,推进借款置换工作,平衡好存贷款之间的关系。三是不断夯实国资基础管理。强化报表编制管理,组织开展年报专项审计,跟踪国有资本金使用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开国有资本经营预决算等信息,制定实行统一的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制度。四是国资国企风险防范体系日益严密。主动优化债务结构,拓展直接融资,防范企业债务风险。开展联合专项督查,加强廉洁文化的渗透力,不断推动企业合规化发展。推进财务监管系统再升级,提升采购交易集约化、规范化水平,采购交易管理体系不断完善。
(三)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
1.健全管理制度,完善资产管理体系。一是完善资产全过程管理制度。推动落实《嘉定区区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业务指引(试行)》,进一步压实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主体责任,规范资产管理主要业务办理程序,加强关键环节管控,全面提高资产管理效率效益。二是强化重点资产管理制度执行。深入实施《嘉定区区级行政事业单位房屋资产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加快推动房屋资产确权补证和办公用房集中统一管理,分批启动经营性房屋委托国有企业经营,打造“财政局价值管理、机管局实物管理、国资委委托经营”的立体化管理体系。三是构建薄弱环节资产管理制度。针对水利基础设施、公路资产、市政基础设施等资产的特点和管理现状,开展资产清查和管理情况调研,制定并落实水利基础设施区镇两级划转财务核算规则,推动公共基础设施等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建设。
2.夯实管理基础,规范资产内控管理。一是严格落实《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报告制度》。扎实开展国有资产月报和年报工作,建立资产年报与政府部门财务报告、部门决算相关数据对比和审核机制,夯实数据基础,提升编报质量。二是不断加强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督促行政事业单位完善内控管理制度并有效执行,完善分级审核机制,规范资产配置、使用、处置、清查等各环节审核行为,明确资产报废审批权限和重大资产处置流程。三是积极推进资产管理纳入预算一体化平台建设。设计优化资产配置预算编制审核流程,借助信息化手段改进审核方式,加强资产数据分析利用,提高资产配置管理效率和效果,做好资产管理系统纳入预算一体化平台的准备工作。
3.创新管理方式,提升资产使用效益。一是加强资产配置与预算管理融合。试点开展教育系统各学校以资产存量核定新增教学设备、学生家具等配置,逐步构建以存量调控增量的工作机制,依靠资产盘点、财务核算、信息化系统等基础,推进存量资产充分利旧和调剂共享,优化资源配置,节约财政资金。二是加强资产统筹盘活利用。不断完善办公用房统筹调剂制度,落实《嘉定区区级行政事业单位房屋资产管理实施细则(试行)》,扩大委托国企经营管理房屋范围,2022年先行启动第一批23处区级行政事业单位房屋,委托区属国企新嘉集团经营管理。三是构建资产全链条管理机制。积极推动资产管理融入预算一体化平台管理,建立健全资产监督管理制度,扎实推进道路、水利等公共基础设施会计核算,持续开展已使用在建工程转固治理工作。
4.发挥保障作用,促进事业健康发展。一是促进提升教育医疗卫生品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大对各类学校新建和设备购置投入,全年新开办学校18所,85所义务教育学校资源配置7项指标综合评估达标率为100%,保障抗疫支出,加大急救和专用医疗设备购置,支持公共卫生综合大楼、安亭发热门诊和中医医院迁建等建设项目,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级。二是助推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深化张江国家自主示范区及千亿级科技园建设,推动技术创新、城市数字化转型及新能源汽车功能型平台等建设,助推高质量发展。三是推动文体生态强区建设。新建翻建一批健身步道、市民足球场等市民健身场所,创建远香湖中央活动区三星级绿色生态城区,全区新增公园4座、各类绿地50.1公顷、城市绿道10.3公里。四是稳增长保民生助力乡村振兴。落实稳增长政策,减轻市场主体负担,减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房屋租金817万元;完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筹建保障租赁住房1.3万套;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新增综合为老服务中心2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成农村污水治理1,009户和农村破损道路改建36.1公里。
(四)国有自然资源资产
1.大力夯实自然资源管理基础。一是做好国土变更调查工作。组织开展2022年度嘉定区全域国土变更调查工作,统筹利用国家最新遥感监测成果和本市自然资源年度监测成果,调查核实各类图斑18407个,全面掌握本区国土利用变化情况。二是严格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目标。及时更新、核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及城镇开发边界范围,做好耕地用途管制宣传及永久基本农田标志牌和界桩维护。三是探索节水新模式。编制嘉定新城节水水平现状评估及对策建议,进一步推进节约用水工作,全面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四是深化完善河长制湖长制。严格执行河长设置、培训、巡河、考核、述职、通报及河长公示牌动态更新维护等制度,累计巡河1.8万次,协调解决河湖管理难点问题792个。五是全面推进林长制。建立区、镇、村三级林长制工作体系,实施森林资源动态监测,编制完成“十四五”造林专项规划,新落实造林项目面积2542亩。
2.努力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一是深化规划设计推进新城建设。完成嘉定新城单元规划报批成果,完成新城绿环专项和启动段方案规划设计,完成远香文化源、印象西大街、嘉宝智慧湾三大示范样板区的控规批复。二是聚焦重点区域加快品质提升。开展北虹桥重点控规编制,完成重塑新能源、蔚来汽车研发总部地块控规调整,开展“南翔新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周边地区交通专项规划及用地布局调整,推进国际汽车城各项规划建设,完成黄渡大型居住社区二期及汽车城核心区等重点项目的规划调整。三是建设人民城市实施城市更新。抓住我市全面推进“两旧一村”改造的政策机遇,开展北虹桥、朱桥、新成、黄渡、徐行、马东等城中村的规划调整及西门旧改项目土地出让机制研究,加快人居环境和城乡面貌的改善提升。四是开展村庄规划推进乡村振兴。启动一批郊野单元村庄规划编制,衔接田、水、路、林、村发展需求,落实农民集中居住用地,优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保障乡村建设用地需求,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生产条件。
3.着力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一是扎实推动河湖水环境治理。河道综合整治7.7公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1009户,排水主管结构性检测699公里、修复77公里,隐患排水管道整治11.7公里;新增河湖水面积0.16平方公里,镇管以上河湖水质优Ⅲ类占比达89.3%。二是加强森林资源监管。严格规范行政许可,加强批后监管,健全完善“三防体系”;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防控,认真开展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加强生态公益林养护管理,提升全区林地养护水平。三是加大湿地保护力度。积极开展“世界湿地日”、“爱鸟周”等线上线下宣传活动,累计参与超2万人次;加强浏岛栖息地和彭门湿地管理,落实专业巡护人员日常监测和巡查,开展栖息地物种监测评估。四是深入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完成《嘉定区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22年任务清单》明确的53项任务,累计完成“一厂一策”治理任务377家,在建工地扬尘污染防治检查覆盖率100%,实现城市化区域道路机械化清扫率97%。五是深入推进土壤污染治理。强化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源头预防,完成128个项目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意见征询,92个项目的备案工作,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达到100%。
4.有力推进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一是持续扎实推进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2022年全区低效建设用地减量验收面积112公顷,全面完成市级部门下达的减量任务,有效缓解土地指标紧缺压力。二是认真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开展常态化监督检查,将耕地保护相关工作纳入对街镇党政绩效考核,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三是有序推进土地供应工作。科学编制土地供应计划,实施差别化供地,确保用好有限的增量空间资源,土地供应结构进一步优化。四是优化土地储备工作效能。以合理安排规划实施时序,引导开发建设向重点地区集聚,保障重大建设项目落地,提升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化水平。五是推进公共领域节水和污水资源化利用。开展机关单位节水型建设,发挥公共机构的节水示范作用,提升南翔污水厂的再生水使用量,2022年再生水利用量达到268万立方米。六是提升林地综合功能。以重点抚育为抓手,以点带面,积极探索“林绿”结合,打造林地“打开来、走进去”,使林地不仅成为城市绿肺,更成为市民悠闲娱乐的天然氧吧。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持续深化改革,推动企业国有资产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一是持续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积极争取市属国企总部型机构导入嘉定新城。全力抓好经济稳增长,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全力提高招商稳商实效,多措并举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二是谋划实施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进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优化主业管理,完善用工机制,持续盘活存量资产,优化经营业绩考核模型。三是加快建设一流企业。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形成国资品牌集群,提升企业资金管理水平,强化法治国企建设,优化管理架构与运作机制。四是提升国资监管能级。完善国资监管制度体系,优化国资监管职能,建立监管信息化,强化国企风险防控和综合联动监管,全面落实各项政策制度。
(二)完善管理制度,推进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提质增效
一是强化制度落实,促进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依法依规。加强对现有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做好根据《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修订管理文件的准备。二是落实主体责任,健全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机制。强化主管部门、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主体责任意识,明确资产管理和资金管理同等重要,督促单位建立责任到人的资产管理工作机制,推进单位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紧密衔接,提升管理效能,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三是夯实管理基础,加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统筹盘活力度。调查分析资产管理现状,健全完善资产盘点工作机制,聚焦房屋等重点资产,加快推动低效闲置资产统筹调配使用。同时健全预算编审工作机制,实施新增资产与存量资产全面挂钩。
(三)优化管理体系,不断提高国有自然资源资产开发保护质量
一是推进重点区域规划调整。围绕我区新城和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两大发展战略引擎,聚焦新城和北虹桥等重点区域、“两旧一村”等重大项目,积极开展规划的调整优化。二是加强自然资源保护管理。强化森林资源的制度保障,加强监测和成果使用;优化水资源管理制度,提升水环境治理效果;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探索建立网格化管理机制。三是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切实提升大气环境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强入河排污口的常态化管理,推进重金属污染防治、污水治理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工作,持续开展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